森林北街頭被偶遇,真人顏值讓人驚嘆,汪峰疑在秦皇島和前妻見面
2024-06-29
更新時間:2024-06-30 00:06:44作者:未知
樂不思蜀的人物是誰(樂不思蜀哪一位歷史人物)
三國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都說“亂世出英雄”,確實沒錯,三國時期,涌現(xiàn)出太多的英雄和梟雄人物,曹操,呂布,董卓,劉備,孫策,孫權(quán)等,都是英雄一世。而除了這些之外,在后輩當中,有一個人,一直被后世人稱為“無能”所恥笑,而這個人,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也是蜀國后主。
后人一想到劉禪,就會想到關(guān)于劉禪的兩件事,一是趙云長坂坡單騎救主,二是“扶不起的阿斗”這句經(jīng)典的詞句。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而劉禪這個名字是有由來的,據(jù)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
那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庸碌無能的人嗎?他做了哪些事讓后人對他有如此低的評價?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個人認為,劉禪之所以獲得如此低的評價,主要源于三件事;
一: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僅僅帶著2萬疲弱之兵從陰平入,攻克綿竹,打到成都的時候,劉禪沒有守城抵抗就開門投降。
二:劉禪投降后,《漢晉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天,司馬昭設(shè)宴款待劉禪等一幫降臣,并且安排了“四面蜀歌” 。見此情景,那些蜀漢舊臣們,各個悲從中來,想起自己已經(jīng)亡國,更是掩面哭泣,不能自已,只有后主劉禪泰然自若,仿佛自己根本不是亡國之君一樣,該吃吃,該喝喝,該欣賞舞蹈欣賞舞蹈,臉上沒有任何悲戚之意。司馬昭看到劉禪的表現(xiàn)很好奇,便問劉禪:“安樂公在此地就不思念滅亡的蜀地嗎?”劉禪回了七個字:“此間樂,不思蜀也?!焙髞硎駶h舊臣悄悄地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百思特網(wǎng)百思特網(wǎng),您就假裝面有悲戚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記在了心里,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假裝哭泣把百思特網(wǎng)大臣教的話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司馬昭聽后,問道:“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地說了六個石破天驚的字:“你怎么知道呀!”司馬昭及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厚,從此再也不懷疑他。這就是典故“樂不思蜀”的由來,而劉禪也得以善終。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從劉禪的表現(xiàn)來看,確實給人一種扶不上墻的感覺。所以通過此事,后人對劉禪頗多貶義,從此劉禪便有了一頂流傳千古的帽子-“扶不起的阿斗”。
三是劉禪跟古代那些昏庸的皇帝一樣,信任宦官黃皓,導致君權(quán)旁落,朝堂烏煙瘴氣,這也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原因;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劉禪歷史評價過低,個人個人主要是上面這三個原因,但具體是這樣的嗎?
一:劉禪確實開城投降了魏國,但他并不是沒有抵抗,當時劉禪派諸葛瞻前去跟鄧艾大戰(zhàn),結(jié)果全軍覆沒,諸葛瞻都被陣前斬殺了。而那時候,蜀地已經(jīng)沒有多少軍隊了,肯定是守不住的。反正最終都是滅亡的命,還不如趁著自己手里還有一些牌,可以增加一些談判的籌碼,非得拉著蜀地的老百姓一起陪葬嗎?
所以劉禪選擇在那個時間開城投降,時機是恰到好處的,既保住了自己和大臣的性命,更是讓蜀地免遭生靈涂炭,刀兵之禍;
二:關(guān)于“樂不思蜀”的典故,最后司馬昭放過了劉禪,讓他安享晚年,主要是因為劉禪當時的演技過于逼真,因為他的長相過于忠厚,而劉禪之前一直給人一種忠厚老實的形象,所以本色出演,基本上不用費多少力。
實際上,劉禪就真的沒有一點心機嗎?對于一個亡國之君來說,當了40多年的 皇帝,突然之間成了階下囚,他真的沒有任何感覺嗎?不想念曾經(jīng)的權(quán)利嗎?不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嗎?是個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而劉禪能夠在劉備和諸葛亮死后,獨自支撐蜀國30年,他是個傻子嗎?顯然不是,所以當時席間的劉禪,再見到那幅場景之后,要說不觸景生情,那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對于其他人,可以放肆地釋放自己的悲傷,自己的情感,而作為亡國君主,他是不能有絲毫的情感泄露的,而一旦讓司馬昭察覺到他劉禪一直在懷念故國,甚至于心里一直在想著如何復國,哪怕只有一絲一毫,他也絕無生還的可能;
而最后對司馬昭的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歸功于劉禪一直忠厚老實的形象,突然說出“思念故國”這樣跟前言不搭的話來,是個人都有懷疑,而劉禪的回答更是坐實了他一直對外的“忠厚老實”形象。自此,才徹底打消了司馬昭殺他之心。
三:說劉禪重用宦官黃皓導致朝政崩塌。但事實上,黃皓并沒有多少弄權(quán)的行為,沒有打擊過多少朝中大臣,對國家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傷害。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黃皓是宦官,而那時候的蜀國已經(jīng)徹底走向沒落。一個落日的帝國,不管以往如何強大,在它沒落的時候,都會顯現(xiàn)出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以往國家強大的時候,被人們慣性地忽略了,因為跟國家強大相比,這些都是小問題,但國家沒落了,這些小問題都會引發(fā)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都需要一個“背鍋”之人,無疑,那時候的黃皓是最合適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總之,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那些證據(jù),似乎并不能完全說服人。反而在那個戰(zhàn)爭不斷的三國爭霸時期,劉禪卻堅持了40年。后來,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一個人帶領(lǐng)國家,又堅持了近30年。這在三國那樣的亂世中,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劉禪是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由此可見,劉禪不但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有些本事的。
但如果說他是明君,是千古一帝,又有過之。他做不到秦皇漢武的那些豐功偉績,對內(nèi)不能讓國家蒸蒸日上,日益強大;對外,不能開疆拓土,爭霸天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那么,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后的亂世中,靠什么能堅持30年呢?
一、治國方針正確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后就死翹翹了,把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在十年后過世,但在諸葛亮治理國家的這十年間,劉禪是基本上不參與的,什么都聽諸葛亮的,他只要在朝堂上點頭就行了。而在這十年間,諸葛亮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堅持北伐,五次北伐,耗費大量國力不說,還都以失敗告終。二是屯田生產(chǎn),蜀地本身土地就比較貧瘠,屯田開墾有益于國民生產(chǎn)力的恢復。對于第二點來說,諸葛亮的治國方針是正確的,而對于北伐,本身就是兩面性的,雖然耗費國力無數(shù),但讓軍隊保持戰(zhàn)斗力,讓敵人知道,蜀國是有余力的,劉禪也是知道的,所以沒有加以阻擾,而是全力支持;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立馬停止了窮兵黷武的北伐事宜,下詔告誡希望北伐的將領(lǐng)說:“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后面只有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戰(zhàn)爭。大部分時間,老百姓還是主要在進行生產(chǎn)勞動。這種調(diào)整,既讓他保持了政策的平穩(wěn),又保持了國家的平穩(wěn)。
二:仁慈開明得人心
劉備托孤諸葛亮后,劉禪對諸葛亮極其尊重,不但稱其為“相父”,而且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從不駁斥,諸葛亮死后,劉禪連日傷感,以至于哭暈在床上不能上朝,諸葛亮靈柩運回成都時,劉禪率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而且在魏延謀反后,非但沒有落井下石,斬盡殺絕,而且在魏延死后,劉禪仍然感念其功勞,賜棺槨給與魏延厚葬。
在劉禪獨攬大權(quán)后,也沒有對諸葛亮一系的朝臣進行打擊排斥,然后推自己的人上位;當時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是諸葛亮安排的職位,劉禪一個都沒動,他上臺后,還堅持重用信任他們,并沒有清洗他們。
由此可見,劉禪是一個仁慈的君主,他對待大臣的態(tài)度很好,沒有其他帝王那樣的強硬,更不像他父親劉備那樣隨意殺人、流放、貶職,劉禪治理蜀國期間,是一個沒有外戚,權(quán)臣,昏君的朝代,蜀漢立國43年,雖然偏安一隅,實際上卻是整個三國時期最穩(wěn)定的國家,官員變動最為平順的時期。在這點上,劉禪的表現(xiàn)實在是優(yōu)秀。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總之,劉禪不是一個對外能夠開疆拓土的帝王,但也不是歷史上和后人評說的那樣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劉禪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聰明,仁慈。給人一種忠厚的形象,連諸葛亮都夸贊劉禪,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就有一段諸葛亮在劉備面前夸贊劉禪的話,其中特別強調(diào)了四個字:“智量甚大”。就是說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并且氣量很大,是個有能力的人。從后來劉禪繼位后的表現(xiàn)來看,諸葛亮的評價確實是正確的。
這樣的一個帝王,確實無法做到像曹操那樣開疆拓土,但在三國那樣的亂世時期,他在位41年,獨自處理朝政30年,評價他是一個“守成之君”,我想是不為過的。
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