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虎男人會給愛人何種幸福 屬虎人的愛情
2023-08-16
更新時間:2023-08-16 18:02:50作者:佚名
1、善于表現(xiàn)英雄史劇,蒲劇的藝術(shù)特色
2、古老的山西民間戲曲藝術(shù):蒲劇
3、猜你喜歡:
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xiàn)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蒲劇文化中通過唱腔、曲牌等方面具體了解關(guān)于它的藝術(shù)特色吧。
特技:
須生多用“四子”來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和性格?!八淖印奔春?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馬鞭)、梢子(甩發(fā))。前輩藝人對這些特技的運用,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一整套特技運用的口訣。胡子的運用有二十字口訣:“推、掠、擄、彈、捻、捋、吹、揉、擋、端、抹、攤、揚、蓋、繞、耍、撂、甩、咬、翻?!?/p>
帽翅的運用有四句口訣:“左閃右不動,右閃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繞行?!?/p>
鞭子的運用有二十四字口訣:“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擄、回、拉、絆、撲、立、拴、引、臥、揚、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訓(xùn)練和使用。扇子可變六、七十種樣式,對表現(xiàn)人物感情頗有幫助。運用上有十六字口訣:“撒、合、彈、扇、抖、顫、掄、翻,抄、回、飛、轉(zhuǎn),輔、映、手、顛。”
血彩常用以表現(xiàn)人物性格。“花梆子”小步功,早在康熙年間,平陽名角葵娃的“小步”就已馳名?,F(xiàn)代旦角演員孫廣勝、筱蘭香、王秀蘭等,在花梆子小步基本功上,總結(jié)出一套訓(xùn)練方法:“小腿帶大腿,疾行如游水,身穩(wěn)裙不動,兩腳向前滾。”小生多用翎子、帽子、梢子等特技刻畫人物。此外,青衣、二花臉、丑角,也都有各自的特技。
臉譜:
蒲劇的臉譜,構(gòu)圖、色彩、線條簡潔樸素,活潑明朗,富有裝飾趣味,較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劇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點,有的還表現(xiàn)了其出身及重要經(jīng)歷。在用色上,多用紅、黑、白(亦稱“粉”)、綠、紫、灰、金等,一般規(guī)律為紅忠、黑直、白奸,綠多用于綠林好漢、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在白臉中又有水粉與油粉之分。
丑行的臉譜,大體可分為大三花臉、小三花臉、老三花臉三種,其區(qū)別主要按鼻上所畫白色面積的大小,形狀和底色的不同,以及眼、眉、嘴不同的勾畫。用以分別表示正直憨厚、滑稽可愛和奸詐陰險。此外,生、旦中也有少數(shù)采用臉譜的。
除臉譜外,生、旦的化裝,小旦、正旦畫眼描眉,施粉涂胭脂畫口紅,比較講究。其他行當如小生、須生只用干黑畫眼描眉,臉上、眉心稍擦干紅,不施脂粉。建國后有很大改進,已較為細致講究。
唱腔:
蒲劇的音樂唱腔屬板腔體,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變化為主,另有花腔和雜腔部分?;ㄇ?,有十三灣、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這些花腔,除“十三灣”是專戲?qū)S猛馄渌寂c慢板、二性腔溶為一體使用,為各種板式的擴展樂句或附加樂句,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腔式。在各種板腔之外,還有不少雜腔,均自其他劇種吸收來。有的單用嗩吶伴奏,昆腔則專用笛子伴奏。
在山西的四大戲曲文化中,蒲劇占了一席之地。蒲劇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種,它的歷史悠久,蒲劇的臉譜是全國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你對于山西的蒲劇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為您帶來更多的蒲劇信息,一起來看看吧。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shù)厝送ǚQ亂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shù)。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陜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后,又稱“山西梆子”;陜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shù)貏t習慣稱“大戲”或“亂彈”。
蒲劇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于山西南部各縣和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guān)渡口毗連山西、陜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yè)興隆,經(jīng)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fā)展、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里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xiāng)”之稱。
臨汾地區(qū)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shù)。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qū)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xiàn)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一說胚胎于晉南和陜西東部民間的鑼鼓雜戲(陜西稱“跳戲”);一說為北曲遺響,同山、陜民歌小曲、典藝結(jié)合的“弦索調(diào)”,至明中葉受青陽腔(清戲)影響后演變而成。
山西蒲州與陜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陜州(陜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jīng)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咨腥斡诳滴跛氖晁鳌镀疥栔裰υ~·亂彈詞》可為證。當時的平陽亂彈演技已有相當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賞識。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賞識??滴踔燎r,北京觀眾也稱蒲劇為“西調(diào)”、“西秦腔”、“勾腔”。咸豐、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稱之(見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近人王芷章《腔調(diào)考源》)。所謂“山陜梆子”,當時泛指山西晉南的蒲州梆子和陜西的同州梆子。兩地僅一河之隔,語言相近,風俗習慣相同,又有大慶親渡口毗連一體,藝人相互搭班演出,歷來無藝界。乾隆年間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嚴長明《秦云擷英小譜》)。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陜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tǒng)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須生郭寶臣和白長命合演《鞭打蘆花》。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陜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jīng)歷。
山陜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后兩個劇種始逐漸分道發(fā)展。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于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不同發(fā)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蒲劇傳統(tǒng)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傳統(tǒng)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xiàn)代戲有《小二黑結(jié)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制成影片。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部分蒲劇藝人聚集在陜北延安南區(qū)合作社組成蒲劇班﹐曾演出《正氣圖》等。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太岳區(qū)的翼城解放劇團曾演出現(xiàn)代戲《赤葉河》等。在西安有晉風社﹑唐風社。此外﹐在晉南也有班社堅持演出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得到迅速發(fā)展﹐晉南﹑豫西﹑陜北等地相繼成立的蒲劇團共有40多個。其中以山西晉南蒲劇院(今臨汾地區(qū)蒲劇院和運城地區(qū)蒲劇團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員有王秀蘭(小旦)﹑閻逢春(須生)﹑張慶奎(須生)﹑楊虎山(二凈)﹑筱月來(小生)﹐主要樂師有車林娃(鼓板)﹑車太娃(板胡)等。又有編劇﹑導(dǎo)演﹑音樂﹑舞美工作者共同參加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周仁獻嫂》﹑《販馬》﹑《殺驛》﹑《出棠邑》﹑《破洪州》﹑《少華山》﹑《麟骨床》﹐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xiàn)代戲有《小二黑結(jié)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制成影片。想流傳在山西晉南。
山西的民間藝術(shù)山西民間藝術(shù)戲曲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