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起新都桂湖恢復開放(新都桂湖公園現(xiàn)在開放了嗎)
2022-12-02
更新時間:2022-07-14 20:50:02作者:未知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于廣州市天河區(qū)水蔭路113號,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主要由華僑捐資建成,是全國保存下來的“一·二八”淞滬抗日重要紀念地之一,也是廣州市一處保存完好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建筑群,更是日本侵華在廣州市留下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發(fā)揮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對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tǒng)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十九路軍陵園是首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之一,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首批國民旅游休閑單位,廣東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范單位,廣州市黨員教育基地。
公園門票: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5:30—21:30
景點介紹:
東大門
陵園東大門位于東側,通水蔭路,建于1997年初。建筑物高18米,寬18米,象征“一·二八”淞滬抗日。整體建筑仿古羅馬建筑風格,中間大門兩側設耳門,整座建筑物全部用花崗石砌筑,裝飾有20根陶立克石柱,大門頂端用隸書書寫“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整座門莊嚴雄偉,氣派恢宏,常吸引游客立足留影。
將士墓
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建于1932年,位于陵園英名碑的東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墓區(qū)的北面是一座主墓碑,主墓碑上有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撰寫“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墓包前整齊有序地排列著202座花崗巖石棺,現(xiàn)保存的碑有37塊。墓后面的《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立于1933年1月28日,為蔡廷鍇所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zhàn)的經過。
英烈題名碑
英烈題名碑(簡稱:英名碑)建于1932年,位于陵園中軸線正中,為一座方柱形花崗石石碑,碑高7.7米,占地面積91平方米,碑上用篆體刻著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共計1983位淞滬抗日陣亡先烈的英名。
先烈紀念碑
先烈紀念碑位于陵園中軸線的北端,背景白云山,建于1932年,它是陵園的主題建筑。紀念碑高19.2米,占地面積2298平方米,是一座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園柱體紀功碑。紀功碑底座鐫刻“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李濟深題”,下端款署“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wèi)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紀功碑上有一個立體方形的花崗石底座,其上有一威武雄偉的銅鑄十九路軍戰(zhàn)士塑像,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像高3.15米,塑像前正面臺階臥伏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寶鼎依次排列在拱衛(wèi)紀念碑的石欄基上(銅像、銅獅、銅鼎1938年在廣州淪陷時被日軍掠去,1991年廣州雕塑院尹積昌教授根據(jù)照片記載復制)。銅像、銅獅、銅鼎暗喻“一·二八”淞滬抗日。紀功碑后建有羅馬式半園柱回廊,由12對古羅馬式的陶立克石柱環(huán)繞,在回廊的兩邊為門亭,左亭墻有1933年3月林森撰寫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右亭墻有1933年10月胡漢民撰寫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將軍墓
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將軍的墓。蔣光鼐和蔡廷鍇兩位將軍的骨灰經有關部門批準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于此。戴戟將軍的骨灰經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批準于2016年從江蘇省遷葬到陵園。墓現(xiàn)位于陵園東邊,將士墓的背面,占地502平方米。三位將軍的墓碑石采用三塊天然花崗石鑿成,象征著他們歷史功績的崇高與偉大,代表后人對他們的景仰。
戰(zhàn)士墓
戰(zhàn)士墓建于1932年,墓區(qū)位于陵園西邊。墓區(qū)由主墓碑和墓組成,占地面積1187平方米。主墓碑位于西邊,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墳墓”,墳墓共190座依次排列,墓水泥棺比將士墓略小,現(xiàn)保存的碑石有12塊。
抗日亭
位于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建于1932年,是以花崗石砌成的四方亭。占地面積80平方米,高7.7米,“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將軍所書。
凱旋門
凱旋門建于1932年,陵園舊址的大門在沙河頂水蔭路口,它是一座花崗石結構的仿古羅馬紀功式建筑門樓,又稱為“凱旋門”。門樓高13.4米,寬11米,占地面積40.7平方米。門樓上端鐫刻“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下款署“閩侯林森敬題”;背面上書“碧血丹心”,上款“民國二十二年”,下款“宋子文敬題”。
先烈紀念館
先烈紀念館位于陵園東南側,建于1932年,建筑物占地面積355平方米,是一座仿歐式建筑。先烈紀念館初期目的是用于祭拜英靈和臨時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用于陳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事跡。2002年初,淞滬抗日70周年紀念日,對先烈紀念館進行了重新布展,新建了紀念館廣場和“文化墻”,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浮雕墻
浮雕墻位于陵園西邊,戰(zhàn)士墓北側,由浮雕墻和浮雕墻廣場組成,占地面積為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崗石砌成由廣州市美術學院李漢儀教授和李國輝教授設計制作于1998年元月。浮雕墻高4.6米,長46米,以藝術形式再現(xiàn)了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的歷史。主要反映的戰(zhàn)斗場面有:閘北巷戰(zhàn)——爭奪戰(zhàn)——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zhàn)——支援前線。浮雕墻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二位抗戰(zhàn)風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墻背景具體體現(xiàn)上海市區(qū)及郊區(qū),紅墻陰刻人物表現(xiàn)為各界民眾的支援。浮雕墻的殘缺象征破碎的祖國山河,整體紅墻寓意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二者結合強化了浮雕的整體藝術效果,浮雕墻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中國抗戰(zhàn)歷史上的重要一頁,更體現(xiàn)其愛國主義精神。
廣東省航空紀念碑
廣東省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yè)的先驅和在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為團結海外同胞,促進祖國統(tǒng)一。1987年6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把廣東航空省紀念碑移建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內。1988年3月,紀念碑正式落成。紀念碑占地約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寬1.9米,正面 “航空救國”四個大字取自孫中山先生所題,北面 “廣東省航空紀念碑”幾個大字是徐向前元帥題字。紀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著266名殉職的航空英烈姓名。航空紀念碑建成后,旅居加拿大的僑胞、書法家商承宇先生出資并親筆書寫“忠魂”二字,在紀念碑左前側豎起“忠魂”石碑。此碑高3米,重19噸,與紀念碑前后呼應,頗為壯觀。每年清明,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各界、海外僑胞、烈士后代和青少年來碑前舉行紀念活動。
展覽館
展覽館位于陵園東測,占地面積578平方米,建筑物分上下二層,使用面積800平方米,于1997年初建成。整體建筑采用歐式建筑風格,氣勢恢宏,用于舉辦十九路軍抗戰(zhàn)專題展覽或愛國主義教育臨時展覽。
陵園政府維修志紀念碑
廣州市政府為弘揚中華民族抗御外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于1991年3月開始用了十年時間,共投入資金52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陵園進行了整治維修。修復后的陵園莊嚴肅穆,成為全國和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于1999年4月特立此碑,是以為記。
游覽路線:
東門線:東大門→游客中心→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展覽館→將軍墓→先烈紀念碑→浮雕墻→英烈題名碑→戰(zhàn)士墓→廣東航空紀念碑→抗日亭→東大門
北門線:浮雕墻→戰(zhàn)士墓→廣東航空紀念碑→抗日亭→英烈題名碑→游客中心→東大門→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展覽館→將軍墓→先烈紀念碑→北門
交通指引:
地址:廣州市水蔭路113號
?、俚罔F6號線沙河頂站A出口,步行約300米到陵園北門。
②公交車6、27、78、78A、192、199、547到十九路軍陵園站,步行約100米到陵園北門; 到水蔭路站,步行約200米到達十九路軍陵園東門。
③公交車11、16、27、65、84、84A、85、112、201、219、236、290、535、862B、833、大學城4線、高峰快線12路到沙河頂站,步行約400米到陵園北門。
④ 公交車6、B12、B16、30、51、51A、56、136、140、252、303、303A、502、504、540、804A、836、508快線到廣州體院站,步行約600米到陵園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