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 中山傳統(tǒng)小吃
2023-09-15
更新時間:2023-09-15 14:11:13作者:未知
1、帶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
2、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3、廣東中山過年小吃 炊年糕
4、盤點中山特色小吃,一個比一個美味!
5、你所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6、猜你喜歡:
廣東中山原稱為香山是香山文化的發(fā)源地,后未來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這里的文化飲食小吃繼承了廣東地區(qū)的嶺南風味,“吃在中山”更是珠三角同港澳臺及僑胞的共識。這里的小吃多來自民間,極大豐富了小吃文化大全。
中山地區(qū)飲食主要以當?shù)厥a原料為主,烹飪方法也以粵式較多,口味清淡,注重滋補,講究色、香、味、形。
中山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yōu)良鴿種,經同本地優(yōu)良鴿和雜交后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紅燒乳鴿聞名于省港澳各地。石岐紅燒乳鴿其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上品佳肴。
中山杏仁餅: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原屬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為商品,外形改為圓形小餅。已有70余年歷史。餅身松脆,餅心香甜,肥而不膩,入口融化,風味獨到。中山特產杏仁餅是一種綠豆餅。
由于三角洲天熱潮濕,聰明的黃圃人采用鹽、糖、醬油、酒腌制后再曬干的辦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臘肉。之后又以這種方法對豬的各個部位進行制作。漸漸總結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種的方法。自此,黃圃人制作臘味的技藝聞名于世。
叉燒包是中山人歷來喜愛的大眾化點心。叉燒包的包皮現(xiàn)在采用酵母發(fā)酵法,可使包皮更加松軟可口。叉燒包的餡料制作是把叉燒切成絲,再調上糊狀的芡,蒸熟,其特點是:包皮松軟,餡香有汁。
中山粉果是中山傳統(tǒng)名點之一,歷史悠久,其中以金吒為代表。此外還有角仔、葉仔、紅棗餅等。粉果以澄面、生粉、水、豬油、精鹽拌勻搓皮,以叉燒、瘦肉、冬菇、筍、鮮蝦配以生抽、白糖、味粉、蠔油等調味品為餡料,經精心包制而成。其特點是清香、肉鮮皮脆、味道鮮味。
中山石岐乳鴿以體形大、胸肉厚、肉質嫩滑而馳名海外。石岐紅燒乳鴿以其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佳肴。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為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制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于粽,別有風味。故此,日久成為家鄉(xiāng)特色的蘆兜粽。
三鄉(xiāng)瀨粉,是用以優(yōu)質粘米為主要原料,并選用當?shù)氐膬?yōu)質礦泉水,拌和成稠度適中的粉漿,蒸制成細長而很有韌性的園條狀鮮粉,成品配上上湯肉料,吃起來粉條潤滑爽口而有彈性,非??煽?。
中山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qū)的地級市之一,也是廣東的轄地級市,古時的中山市也被稱為是香山寺,中山市看名字便是清楚這名字是來自于孫中山先生。本期中山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民間舞蹈:醉龍舞
醉龍舞又稱“剪龍”、“轉龍”,流行于現(xiàn)中山、珠海、澳門一帶,因起舞時要“醉態(tài)朦朧”,故名。過去,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祖釋加牟尼的誕辰,中山民間就要舞醉龍并吃欒樨餅。
民間習俗:崖口飄色
崖口飄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和民間藝術,是當?shù)厝嗣袢罕娫陂L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積累、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以及民間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
民間歌曲: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漁歌,又稱“白話漁歌”,咸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是流行于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zhèn)附近以及民眾鎮(zhèn)一帶的漢族民歌,也是當?shù)貪h族勞動人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民間習俗:小欖菊花會
小欖菊花會是清代嘉慶甲戌年,由“菊試”、“菊社”等民間組織自發(fā)組織起來的賞花盛會,在盛會上各家族會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會期幾天至十數(shù)天不定,活動內容主要有賞菊、賽菊、吟菊、畫菊、嘗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后發(fā)展成為每10年一度的“黃花會”。小欖菊花會以花為媒,以菊會友,技藝精巧,規(guī)模宏大,構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tǒng)綜合性花會。
傳統(tǒng)手工工藝:涼茶
涼茶是漢族特色茶飲,是中草藥植物飲料的通稱。廣東涼茶是漢族傳統(tǒng)涼茶文化的代表。涼茶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人體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
葛洪所遺下的醫(yī)學專著以及后世嶺南溫派醫(y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漢族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
民間歌曲:白口蓮山歌
白口蓮山歌是廣東省中山市漢族傳統(tǒng)民歌中較為流行的歌種之一,白口蓮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民間音樂,是嶺南地區(qū)漢族音樂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寶。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間舞蹈:鶴舞
我國是東北地區(qū),把丹頂鶴擇偶過程中對歌對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鶴舞”。朝鮮族(包括我國、韓國、朝鮮)人民根據(jù)大自然中仙鶴的動作編創(chuàng)的舞蹈。
《鶴舞》起源歷史悠久,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研究的價值,對于研究朝鮮族舞蹈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廣東中山民間,過年的時候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年糕年糕,年發(fā)年高。”年關將近了,傳統(tǒng)中山家庭都要炊年糕,好吃又有吉祥的寓意。那么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廣東中山過年時少不了的炊年糕。
“炊年糕”這種習俗是中山人過年較有特色的風俗。據(jù)《香山縣志·同治》第五卷中記載有:“炊籠糕大者至米數(shù)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則曰白糕……黃葉汁和粉炊者曰黃葉仔糕;其炊糯米為飯揉作餅者曰白糍?!庇涊d的就是包括隆都地區(qū)在內的炊年糕習俗。
在潮濕溫暖的季節(jié),糯米糕蒸成的年糕容易發(fā)霉,表面長出五顏六色的霉菌,本地人視之為“發(fā)財”的征兆,而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看到那些“生毛發(fā)普”的年糕,都笑中山人。但盡管人家笑話,中山人過年炊糕的習俗依然歷代相傳沿襲至今。
在中山的隆都地區(qū),民間流傳“沙溪年糕,米好水好,豬油香滑,便宜年糕”的諺語,使得“沙溪年糕”美名就此遠播,而現(xiàn)在“沙溪年糕”也成為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據(jù)《沙溪鎮(zhèn)志》記載,沙溪人過春節(jié),各家各戶都蒸一個大年糕。
沙溪人的年糕一般重十來斤,大的三、四十斤。如今,就算是鄉(xiāng)下傳統(tǒng)家庭,也很少自己動手做年糕。這是因為年糕的制作十分耗時,蒸年糕工作量大,而石岐及東鄉(xiāng)人也笑它為“笨實糕”,還編成歌仔:“西鄉(xiāng)佬,真系牛,幾十斤米做一夠(塊)”。
隆都年糕寓示快高長大,步步高升這種高糖高油、又大又厚的年糕,實在不易蒸熟。但口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寓意好。中山市通過“炊年糕”來祈禱來年“年糕年糕步步高”、“細蚊仔(小孩子)快高長大”,故其俗今亦依然。
按照習俗,大年糕要年初二才“開糕”,用以饋贈親友和招待親朋,剩下就慢慢享用,有吃數(shù)月還吃不完的。而沙溪年糕除食用外,不少人用它來浸酒。將年糕切成小塊浸于米酒中,十余日后米酒變得香、甜、醇,對產后婦女、病后血氣兩虧體虛者等有明顯之效果。
小吃對于吃貨來說簡直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當?shù)搅送砩?,那些充滿小吃的步行街便是人滿為患,大多數(shù)人擠來擠去就是為了嘗上一些美味的小吃。不同的地區(qū)都有著獨特的特色小吃,本期小吃文化大全帶你了解中山的特色小吃。
石岐乳鴿:
石岐乳鴿是廣東省中山市著名的漢族特色小吃,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yōu)良鴿種,經同中山石岐的優(yōu)良鴿雜交后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
乳鴿作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還在于可兼作藥用食療,因乳鴿肉性溫平、入腎肺,有治肺腎傷損久患虛虧功效,還可治療皮膚惡瘡,故此菜式歷久不衰。
杏仁餅:
稱旅游食品、紀念品,粵語自鑄新詞謂之“手信”,經濟而傳神。杏仁餅在進入市場以前,前身就是民間的炒米(粉)餅。后經大戶人家管飲食的傭人通過改用綠豆粉又加料、升檔發(fā)展而來的。
菠蘿包:
是源自香港的一種甜味面包,據(jù)說是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后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因而得名,有好多種劃分,臺式的、港式的、廣式的等,大致相同,名字也叫法不一,香港叫菠蘿油,臺灣叫菠蘿包,還有的叫冰火菠蘿包、星動力冰火菠蘿旺等。
神灣菠蘿:
盛產于中山市神灣鎮(zhèn)的菠蘿,名之為神灣菠蘿,神灣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山地肥沃,特別適宜菠蘿生長。經過長期選種培育,神灣所產的菠蘿,一般每個一市斤左右,色澤金黃,皮薄肉厚,更難得是芯細爽脆無渣,甜蜜清香而無酸味,濃郁果香留齒頰間經久不散。
小欖菊花肉:
小欖地區(qū)盛產菊花。充分利用菊花作食品便應運而生,其中最負盛名是菊花肉。菊花肉是選用豬的背部肥肉、切成透明狀薄片用糖腌制,外面拌一層半鮮半干的糖漬菊花瓣而成。
在民國的時期大多都能夠看到稍大的家族都會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家族宗祠,那就是祭拜自己長輩的地方,中國的大多地區(qū)都會供奉著祠堂,而其中中山的祠堂卻是到現(xiàn)在為止保存最好的。本期中山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中山祠堂文化。
祠堂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筑群體,是全族姓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筑,從供奉鬼神、祖先或者有功德的人,逐步演繹到地方教化,聚眾議事的場所。中山的祠堂,始建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延續(xù)到民國,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祠堂遍布于中山的城鄉(xiāng)。
在中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現(xiàn)有三涌,后有石岐”。850多年前福涌梁氏的三世祖梁溪甫督建鐵城有功,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建了這座紀功祠,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功建鐵城梁公祠”。
現(xiàn)存的梁氏宗祠石木頂梁柱,木桁瓦蓋結構,屬三進天井,耳廂唐宋建筑風格;并集嶺南建筑之精華,顯得莊嚴、深沉而富麗堂皇,是良都地區(qū)保存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藝術的古建筑。
經歷幾百年風雨,如今“功建鐵城梁公祠”依然聳立在福涌村的顯要位置,作為中山古城建城的功臣,梁氏的后人,甚至每一個中山人一定慶幸自己的先民,為后代選定了這樣一方水土作為家鄉(xiāng)的桑梓。
祠堂的的顯性文化通過建筑形制和外觀裝飾來表現(xiàn),祠堂內外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藝都蘊含了豐富的含義,比喻石榴,代表石榴多子多子多福。比如蓮花和白鷺則教育子孫一路清廉,就連地磚的鋪設也有人字形、田字形和丁字形的講究,不同的鋪設寓意人丁興旺,家有良田等美好理想……一磚一瓦都突顯了嶺南建筑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之處。
很多的祠堂門前都有一眼塘,水塘后面是良田,背后有山,其實是隱藏了前照后靠,藏富其中的風水理念,再比如很多的祠堂都有堂號,堂號則蘊含了這個姓氏的郡望在里面,說明了這個族姓源自哪里,祖上的功德如何?
祠堂就是中國鄉(xiāng)村中最令人炫耀的建筑,祠堂中的族譜記載了宗族的世系源流,厚薄不一的族譜流淌著割舍不斷的血緣關系,所以不管你遷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譜都將連接著血緣和親情,每年的清明節(jié)很多旅居海外的鄉(xiāng)親就是根據(jù)祖輩父輩的族譜,尋根問祖不遠萬里回到故鄉(xiāng)的祠堂祭祖。
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美味特色小吃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