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燈泡燒了 夢見燈泡燒了電腦
2023-08-08
更新時間:2023-08-08 14:04:07作者:未知
1、哈尼族傳說之新米先喂狗的故事由來
2、哈尼族的文化代表哈尼族文字
3、哈尼族的“天籟之音”哈尼族其多列
4、哈尼族風俗習慣及有關(guān)故事
5、哈尼族的傳說故事:火童是什么人物
6、猜你喜歡:
貓貓狗狗是許多家庭中常見的生活伴侶,小編家同樣有一只草翻一切的蠢泰迪。不過這種二貨也只是新時代才出現(xiàn)的,而在傳說中則有著關(guān)于狗的故事。
那么,本期民族故事看看新米先喂狗的故事由來。
還想了解》》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簡介
傳說哈尼族祖先原來不會開田種地。后來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種七十七種谷物的大田,耕耘這丘田,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駕馭著一千兩百頭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栽種的時候,必須有一萬二千個仙姑,用七十七種谷物栽插一天,才能把整丘田栽種滿。
除草的時候,必須有一萬二千個仙姑工作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的雜草除干凈。收獲的時候,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和一萬二千個仙姑收割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種谷物收完。收回來的七十七種谷物,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和一萬二千個仙姑翻曬,搬運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種谷物曬干揚凈,裝進倉庫。
因為那時凡間的人們還不會種出五谷雜糧,沒有吃的,只好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摘山果充饑,或者追捕野獸野禽。沒有棉花和麻,人們就用獸皮蔽體,抵御寒冷。人們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忍受著。凡間人們的貧苦生活被天上的幺姑娘看見了。幺姑娘是一位聰明、賢惠、心地善良的美貌姑娘。
她看見凡間的人們整天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到頭來還是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她實在看不下去了?;氐郊依铮酃媚锞蛻n心忡忡地對神仙說:“阿大,我們在天上有七十七種谷物,吃飯穿衣都不愁,但是凡間的人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就是鐵石心腸也看不下去啊?!闭f到這里,幺姑娘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她看見神仙不吭聲,就試探地問:“阿大,如果我們把天上的谷物種子送一些給凡間,那凡間就不會這么苦了?!闭l知神仙聽完了幺姑娘的話立即板起臉來,冷冰冰地說道:“幺姑娘,凡間的人們必須再等三年,才能得到這七十七種谷物的種子?!薄斑€要等三年?”幺姑娘一聽,脫口反問一句。
天神很不高興她的沖撞,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然后說:“幺姑娘,這種事情不是你姑娘家管的。我可管不著凡間人們是否溫飽,我只曉得服從天規(guī)天條?!闭f罷,轉(zhuǎn)身走進屋里去了。幺姑娘看著神仙的背影,不由得皺緊眉頭。幾天后,幺姑娘為了解救人間的痛苦,趁神仙叫她晾曬谷子的機會,悄悄地把一袋谷種帶到人間。
幺姑娘來到人間,變成人間一位的老爺爺,然后把稻谷種子分給了人們,還教給人們栽種人們栽種稻谷的辦法。遵照她的指點,春節(jié)以前人們就忙著挖田開溝。陽雀叫了,人們又趕著翻犁田地、撒稻播種。燕子飛來的時候,人們起早貪黑地忙碌著,把稻秧移栽到精心梨耙過的田里。
功夫不負有心人,雨季快要過去的時候,天氣漸漸涼了,魚雀快要叫了,人們就開鐮收割了。燕子朝南方飛走的時候,人們又動手翻犁板田,開挖新的田地,為下一年收獲做好準備。
后來,神仙見到幺姑娘違反他的旨意,把稻種偷種凡人栽種,不由火冒三丈。當幺姑娘返回天上時,神仙就把她抓起來,吊打了一頓后,又把她送進天牢里。但是,幺姑娘為了讓凡人都能吃到五谷雜糧,都能穿上棉、麻紗織的衣服,她想方設(shè)法逃出天牢。
一不做二不休,她干脆把另外七十六種谷物種子也偷了,帶到凡間教人們栽種,還教人們紡紗、織布、做衣服。從此,凡人才過上了人人有衣穿,個個有飯吃的好日子。
神仙發(fā)現(xiàn)幺姑娘偷下凡間,一再觸犯天條,就把幺姑娘捉回天上,吊起來狠狠打了一頓,并罰她永遠不準再回到天上。說著,神仙就把幺姑娘變成一只母狗,貶下凡間。幺姑娘變成母狗以后,再也不能和人們一起勞動了,就幫人們看門守戶。
從那時起,哈尼族人每逢到了初秋時節(jié),把第一批稻谷收割回來后,都要殺豬宰羊,煮上新米飯,舉辦一次嘗新米節(jié)。過節(jié)時,在吃飯前,每家都要先盛一碗飯給家里飼養(yǎng)的狗吃,表示哈尼族人永遠不忘記幺姑娘。
哈尼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有著千年的歷史。在以前,哈尼族是沒有自己的文字,隨著其民族文化不斷成熟,它的文字也跟著出現(xiàn),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形,民族方言為基礎(chǔ),形成一套專屬的民族特色文字。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語支里有彝語、拉祜語、傈僳語、納西語、基諾語等。哈尼語在國外,分布在緬甸、泰國境內(nèi)的又稱卡話,和我國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哈尼話接近;老撾、越南境內(nèi)的哈尼話和我國紅河南岸地區(qū)的哈尼話大體相同。
哈尼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文??煞譃楣?、碧卡、豪白三個方言。自稱或他稱哈尼、糯美、糯比、艾羅、各活、各作、臘咪、期弟、奕車、哈歐、白那、卡別的哈尼人均操用哈雅方言中的哈尼次方言;自稱阿卡或雅尼,他稱愛尼的哈尼人操用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自稱碧約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碧約次方言;自稱卡多、西摩洛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卡多次方言;自稱豪尼,他稱布都、阿梭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豪尼次方言;自稱白宏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白宏次方言。
哈尼語元音分松緊,韻母以單元音為主,沒有塞音韻尾。有的方言有鼻音韻尾和鼻化韻。哈尼次方言塞音,塞擦音分清濁。而碧約、卡多兩種土語的塞音和塞擦音沒有濁音。音節(jié)由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構(gòu)成,有些音節(jié)只有韻母和聲調(diào)。聲調(diào)一般為三個。句子成分的基本順序為:主語——賓語——謂語。
您可能還會喜歡:
滿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朝鮮族人的葬禮禮儀與文化
一起來看看朝鮮族秋千的傳承與發(fā)展史
布依族的禮儀文化你知多少?
哈尼族文化中有一首其多列,這是哈尼族一首帶著民族特色的兒童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每個兒童都會去學,都會唱的兒歌,音樂的曲調(diào)輕盈歡快,簡短易學。這樣的活潑的音樂,給孩子帶來快樂,美好的童年,有益他們的健康成長。
兒童歌曲《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著名民歌,通過“揀樹葉”、“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紋多美麗”等詞語,表現(xiàn)了哈尼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歌曲為2/4拍,五聲羽調(diào)式,全曲由兩個樂句構(gòu)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音為主。歌曲短小,精練,音樂形式鮮明。歌曲輕快、活
哈尼族是當今中國少數(shù)民族當中的一個民族,是中國一個較為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現(xiàn)有的人口大約一百六十萬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大家都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節(jié)日。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結(jié)構(gòu),多為父系血緣紐帶連結(jié)成的群體,可稱作父系血緣家族集團,哈尼語謂之“啟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樹發(fā)出的分枝。各個啟波然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產(chǎn)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僅數(shù)十戶,獨居一村,繁盛者可達數(shù)千戶,分數(shù)村居住。
無論何種類型,都有專屬自己的以下標志:①祭獻本家族(村寨)神靈的叢林;②苦扎扎節(jié)祭獻天神的磨秋樁;③鎮(zhèn)懾危害本家族禽獸的獸神及威力的叢林;④標志本家族與野鬼分界線的叢林;⑤本家族人飲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對古樸的芒鼓。每個啟波然內(nèi)部有若干旨在增強內(nèi)聚力的禮俗、規(guī)約,諸如各戶成員間相互保護、援助的義務(wù)以及婚喪禮儀祭祀活動中的共食制度等。(《首屆哈尼族文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頁。)
由于哈尼族多以親情結(jié)寨而居,長期養(yǎng)成了尊老愛幼、扶弱濟貧、互助互幫的道德風尚,至今民間還流行著“敬老節(jié)”、“祭母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在與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講究禮貌,熱情好客。特別有情趣的是他們與傣族之間結(jié)成的“牛親家”。早春時節(jié),熱壩河谷地區(qū)青草茂盛,氣候溫和,是傣族耕種早稻的大忙季節(jié),耕牛由傣族“牛親家”喂養(yǎng)使用。夏秋兩季,壩區(qū)氣候炎熱,山區(qū)則風和氣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種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時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養(yǎng)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趕下壩區(qū)避寒。雙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濟,彼此親密地互稱“牛親家”。哈尼族在人際交往中,也十分講究待客的禮節(jié)。他們認為客人到家來是“格朗”(幸福和吉祥)來臨的征兆。哈尼族相互之間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一家有事大家?guī)停粦粲须y眾人擔?!鞍航唤弧笔且环N換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輪流借錢用于辦喜事或喪事的一種有效辦法?!鞍毫T木”是一家蓋房,大家?guī)兔Φ膫鹘y(tǒng)互助習俗。事事處處表現(xiàn)了哈尼族平和互濟的人際關(guān)系。
“阿糾糾”,哈尼語意為“調(diào)節(jié)輪換勞動力”,即在生產(chǎn)的緊要關(guān)頭,不管哪家缺乏勞動力,一時忙不過來,只要招呼一聲,整個村子的人都會來幫忙。如此循環(huán)互助、調(diào)節(jié)互幫,以免延誤生產(chǎn)時節(jié)。這是哈尼族社會生產(chǎn)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傳統(tǒng)風尚,它有力地調(diào)節(jié)了勞動力,促成了勞動力的合理利用?!鞍⒓m糾”只是一種包羅萬象的說法,它可以具體分為:才梯糾糾(輪換栽秧)、才底糾糾(輪換打谷子)、阿扎黑糾糾(輪換砍柴)、其糾糾(輪換挖田地)等等一切具體生產(chǎn)活動的輪換。
但不管是哪一種具體生產(chǎn)活動的“阿糾糾”,其宗旨都是團結(jié)互相、互相調(diào)節(jié)勞動力。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阿糾糾”風尚也不斷擴大其范圍,且不斷發(fā)展其自身內(nèi)容。由此出現(xiàn)了“阿高高”(交換勞動力)、“阿安安”(出賣勞動力)、“阿歐歐”(買進勞動力)這些現(xiàn)象?!鞍⒏吒摺泵麨椤敖粨Q勞動力”,其實內(nèi)容與“阿糾糾”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圍擴大到了村寨外、相識人之間。反映了與當?shù)仄渌褡迦谇⒌年P(guān)系。而“阿安安”與“阿歐歐”則是當?shù)毓嶙瀹a(chǎn)生商品意識后才出現(xiàn)的,是哈尼族社會的一大進步。
“牛親家”:居住在紅河縣的哈尼族與當?shù)氐拇鲎迦嗣裰g,有一種耕牛結(jié)成的親戚關(guān)系,叫“牛親家”。雙方共同買一頭母牛,兩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屬雙方共有,宰殺出賣時互相分成,這種關(guān)系定下后不再變更。
婚后婦女一旦懷孕,一般不再出家遠行,但產(chǎn)前始終堅持勞動。嬰兒降生后,要在門頭上懸掛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鋪上懸掛用筍葉做成的人像,表示保護嬰兒。嬰兒落地后頭三聲哭啼,被認為具有特別的意義,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臨人世間。嬰兒出生后3-11天左右,要為嬰兒舉行隆重的命名禮儀。模擬勞動是命名禮儀的核心內(nèi)容。若是男嬰,便請來村中一男童,讓他肩扛鋤頭,身穿勞動服,手提糯米飯,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鋤,象征男嬰長大后會栽田種地,勤勞勇敢。若是女嬰,則請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飯,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嬰兒長大后會砍柴割草,勤勞賢惠。隨即給嬰兒命名。
紅河一帶的哈尼族支系葉車人給嬰兒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禮俗。無論男女,凡五六歲以前的兒童或嬰兒都有數(shù)名,少則二三名,多則七八名不等,而且隨時可以更換。但決不能與同宗現(xiàn)時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數(shù)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歲之后方將真名固定下來,直到老死不再更換。換名原因據(jù)說是嬰兒不健康、好哭,或與家里父母、兄姐“闖”了對頭,使其得病。葉車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屬相)、地點的紀念,或父子連名等幾種含義。父子連名家譜表明,葉車人只有名而無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現(xiàn)代姓氏的使用顯然是受漢民族文化影響。
您可能也喜歡:
詳解:傣族的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淺談藏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在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關(guān)于該民族的民間故事,講述了關(guān)于該民族人民與自然的斗爭,善與惡的交鋒等等。今天,要介紹是哈尼族民間傳說故事,是什么樣的呢?一起到民族故事中了解一下。
火童指的是哈尼族民間傳說中的明扎
《火童》是根據(jù)中國哈尼族民間傳說改編,由中國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1984年出品的剪紙動畫美術(shù)作品。由王伯榮先生擔任導(dǎo)演,王沄擔任編劇,王世榮先生擔任攝影,吳應(yīng)炬先生擔任音樂指導(dǎo)。
該片講述了遠古時候,妖魔搶奪走火種,哈尼族地區(qū)陷入黑暗;少年明扎繼承父志,在與妖魔爭奪火種的過程中,吞下火種化為火球后消滅妖精,用生命換來大地夜晚中光明的故事。
故事簡介:
遠古時候,妖魔搶走了火種,使哈尼族地區(qū)變成一片黑暗,五谷不長,民不聊生。少年明扎(哈尼語中“火”的讀法)的父親為奪回火種,離家十五載杳無音訊。明扎決心繼承父志,
村中長老儒瑪?shù)弥?,祈求天地與山林賜予明扎以神力,送給他一把神弓,并告訴他兇狠無比的妖魔住在很遠的石門山。明扎告別親人,途經(jīng)熱浪遍地的赤水谷,幫助了快要干死的老樹根,老樹根為他指了路。后來明扎來到冰雪世界,經(jīng)受了山邊溪水化成的女子的考驗,沒有逃避,并且為其用神箭封住峽谷的風口。
明扎到了石門山,隨后拾得父親留下的金竹刀,并見到無法恢復(fù)人型的父親,又遇見妖魔的鎮(zhèn)山虎在追逐一只小羚羊。他救了小羚羊,并用家鄉(xiāng)水解除了魔法,使小羚羊變成了少女。原來她是天神的女兒,被妖魔所害。
在少女帶領(lǐng)下,明扎深入洞底找到妖魔。趁它熟睡時奪回火種,在與之周旋時不料被妖魔抓住。明扎立即把火種吞下,他的身體很快變成一個火球。妖魔被他用神箭消滅了,而明扎再也不能恢復(fù)人型?;鹎虮簧倥畮Щ氐搅斯嵘秸?,那里的人民從此又見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