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貍的生活習性及產(chǎn)地分布(果子貍的生活環(huán)境及特點)
2023-05-18
更新時間:2023-05-07 00:52:37作者:佚名
明水期的池塘與外界環(huán)境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并進行物質(zhì)交換的,而封冰后的越冬池由于冰層的隔絕,與外界的聯(lián)系中斷,形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物理環(huán)境
①冰厚與有效水深封冰后,冰層不斷加厚,一般在1月中旬達到最大冰厚。注滿水的越冬池最低有效水深等于封冰時水深減去最大冰厚和滲漏深度。由于魚類只能生存在不凍的水體中,因此有效水深對魚類越冬至關重要,要求不得少于1米,滲漏明顯的越冬池應及時補水。
②水溫冰下水溫呈0℃-4℃,由上而下地垂直分布,貼近冰層的表層水溫最低,愈往下層越高。一般表層水溫0.2℃-O.6℃,冰下水深20厘米處I℃-I.4℃.50厘米處2℃-3℃.100厘米處2.8℃-3.8℃.150厘米處3.6℃-3.9℃,300-400厘米處4℃。
③光照在冰面無積雪的情況下,冰下水體都有一定的光照,光照度大小與冰層的厚度關系不大,但與冰層的透明度呈正相關。一般明冰的透光率在30%-60%,烏冰的透光率在8%-12%,而冰面覆雪20-30厘米時,透光率僅為0.15%,冰面覆雷50厘米以上時,透光率近乎于。
④底泥厚度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殘餌、糞便、細菌和蟲卵等,其分解需要大量的溶解氧并產(chǎn)生有毒有害物質(zhì),同時也是疾病發(fā)生的主要根源。因此,底泥厚度直接影響魚類越冬,一般不應超過20厘米。過厚的底泥應予以清除。
(2)化學環(huán)境
①溶解氧。封冰后,由于冰層的隔絕,空氣與水中的氧量交換無法進行,所以越冬池水中的溶氧量變化取決于浮游生物光合作用的氧量與水中的生物、有機質(zhì)耗氧量之間的平衡關系。剛封冰時的基礎氧量多趨于飽和,一般在11-14毫克/升之間。封冰后,當浮游植物的產(chǎn)氧量大于水中的耗氧則溶氧量上升,反之,則溶氧量下降。當冰下的溶氧量下降4毫克/升時應采取增氧措施。如果水中浮游植物含量豐富、冰層的透光度好,溶氧量也很容易過于飽和。一般認為水體溶氧量超過20毫克/升時,對魚是有害的,應予以控制。
②pH值。封冰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水中pH值逐漸降低,水體由弱堿性變?yōu)橹行曰蛉跛嵝?。這種變化對魚類是不利的,一般通過入冬前潑灑石灰水和增強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予以調(diào)節(jié)。
③氨態(tài)氮。氨態(tài)氮一方面是浮游植物的營養(yǎng)源,另一方面其含量過高卻會對魚形成直接危害,同時它又是鯉魚出血性敗血癥的病原體——嗜水氣單胞菌的唯一氮源。因此氨氮含量過高還會引起出血病的暴發(fā)。一般當其含量在超過01毫克/升時對魚不利,超過06毫克/升時直接危害魚類生存。水中的氨態(tài)氮主要來源于魚類的排泄活動和底泥的分解。一般投餌多、產(chǎn)量高、底泥厚的池塘氨氮的產(chǎn)出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氨氮容易超標,反之新池塘或清淤徹底、產(chǎn)量不高的塘氨氮含量多為微量。
④亞硝酸鹽。亞硝酸鹽的存在對魚有直接的毒性。缺氧的越冬池易發(fā)生亞硝酸鹽中毒癥,引起魚類的出血病,能引發(fā)其他細菌、病毒性魚病。亞硝酸鹽是氨經(jīng)細菌作用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的。一般養(yǎng)殖密度大、投餌多或飼料蛋白質(zhì)長期過高(超過36%)、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都容易引起亞硝酸鹽含量的升高。
⑤硫化氫。硫化氫是有毒氣體,既對魚有毒害作用,叉消耗水中的氧氣。主要來源于底質(zhì)中的有機物厭氧分解。徹底清淤和保持較高的氧量能抑制硫化氫的產(chǎn)生。施入底質(zhì)改良劑可吸附硫化氫。
⑥二氧化碳。封冰后,由于冰層的隔絕,二氧化碳很易積累起來,其含量大干60毫克/升時對魚類形成危害,超過200毫克/升時魚便死亡。其來源是有機物的分解和生物的呼吸,其消耗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保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和防止缺氧就能防止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
(3)生物環(huán)境
①浮游植物。冬季冰下水溫較低,光線也較夏季弱,一般浮游植物含量較夏季低。藍藻等喜溫種類基本消失,常見種類多為金藻門、黃藻門的鞭毛藻類及綠藻門的小球藻等。這些種類趨光性強,對溫度和光線的適應能力也較強。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冰下溶解氧的主要來源。
②浮游動物。冬季常見的浮游動物只有劍水蚤和輪蟲,其大量繁殖使得水體中的耗氧量增大,溶解氧迅速下降,所以浮游動物對越冬而言是敵害生物,應予以殺滅。
③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此兩類生物也是耗氧因子,但只要入冬前清塘徹底,注水時嚴格過濾,冬季就不會大量出現(xiàn)。
④魚類。魚類是越冬的對象,其密度應適當。密度太大,容易導致溶氧量下降和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zhì)含量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