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的藥用價值與用法(牛蒡的藥用價值與功效)
2022-12-03
更新時間:2022-09-21 11:12:45作者:未知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綠色病蟲害防治、減毒增效的要求,在實施非化學防治技術的基礎上,根據病蟲害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發(fā)生趨勢預測,防治稻飛虱,加強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二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惡苗病和稻田雜草的防治。化學除草以雜草芽前封閉控制為主,輔以莖葉處理,減少苗期用藥。
藏紅花
充分發(fā)揮水稻生育早期的自我補償能力,重點控制水稻生育中后期的主要為害發(fā)生,分蘗期用藥物控制100孔稻束150葉尖,孕穗后用藥物控制100孔稻束60葉尖。生物殺蟲劑的適宜施用期應早于化學殺蟲劑,即從卵孵化開始到幼蟲發(fā)育高峰期??蛇x用的殺蟲劑有:甘藍粘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芽孢桿菌、短桿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米扎、吲哚威、甲氧基非諾齊、氯蟲腈、氯蟲腈、氯蟲腈·噻蟲嗪、氯蟲腈、阿維菌素·吲哚威等,應注意輪換避免連續(xù)多次使用同一類藥物。
稻飛虱
以褐飛虱防治為重點,實施“壓三控四”戰(zhàn)略,嚴防后期突發(fā)性災害。應在疫情爆發(fā)前控制化學控制。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蟲量,應合理組合使用長效、速效藥劑。應交替使用具有不同機理的化學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對孕穗期100孔蟲1000余只、抽穗期100孔蟲1500余只的稻田進行了殺蟲劑處理。根據不同的噴霧設備,如果使用足夠的水分,如果使用常規(guī)的背負式噴霧機和擔架式噴霧機,控稻初期液體噴霧量應達到每畝30~40kg,后期液體噴霧量應達到50~60kg。殺蟲劑:三氟芐嗪、吡蟲啉、硝基苯吡侖、吡蟲啉、噻蟲嗪等。選用殺蟲劑時,吡蟲啉防治褐飛虱的頻率應控制在每季2次以內,以防抗性持續(xù)增強;噻嗪酮防治褐飛虱的頻率應控制在每季2次以內應限制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虱的頻率,以延緩抗性的持續(xù)發(fā)展。
蛀蟲
當田間昆蟲數量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及時采取化學防治措施。以卵孵化高峰期至幼齡幼蟲期為宜。殺菌劑:蘇云金芽孢桿菌、甲氧基芬諾齊、甲氧基吲哚威、氯蟲腈、氯蟲腈、噻蟲嗪等。
稻瘟病
重點防治耳頸瘟,在發(fā)病初期,氣候適宜,發(fā)病7天后進行第二次傳播。殺菌劑可選用:春雷霉素、春雷三環(huán)唑、吡唑類殺菌劑微囊懸浮液、三環(huán)唑、乙胺嘧啶、氟康唑、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乙胺嘧啶、嘧菌酯、枯草芽孢桿菌等。
紋枯病
以分蘗后期發(fā)病率為3%或拔節(jié)至孕穗期發(fā)病率為10%的田間為重點。在發(fā)病初期,以井岡霉素a、井岡霉素、井岡霉素、井岡霉素、噻呋、井岡霉素、井岡霉素南、嘧菌酯為主要藥物。嚴重者用苯并氧菌酯、吡唑、唑菌酯、肟、戊唑醇、殺菌劑、氟環(huán)唑、氟環(huán)唑、噻呋、戊唑醇、噻呋胺。根據當時病情發(fā)展趨勢、天氣和苗情,確定具體防治時間、用藥品種和次數。
稻曲病與穗腐病
防治稻曲病的措施是在稻谷休息前7~10天(旗葉枕與二葉枕齊平10%)進行。為防治穗腐病,宜在水稻破茬初期施用。如遇下雨天氣,7天后第二次使用。殺菌劑為嘧菌酯、井岡霉素a、井岡·蠟樣芽孢桿菌、井岡·嘧啶素等,根據感病品種篩選出吡唑嘧菌酯、肟·戊唑醇、噻呋·戊唑醇、氟康唑、苯唑啉、丙環(huán)唑·嘧菌酯等。
稻田雜草
化學除草采取“一封、一殺、一補”的控制措施,前期以“一封”為主,苗期后根據除草效果和草期選擇“殺”、“補”。
“一豐”是指:稻田平整后,當雜草不出現(xiàn)時,澆灌足夠的水層(以不露出高丘為準),用惡草酮,渾水渾濁時,整片地撒播;或移栽后5-7天,使用芐嘧磺隆、芐嘧磺隆、丙酰胺、五氟丙酰胺等有毒或有毒肥料。直播稻發(fā)芽后1~3天噴施,并均勻噴灑苯甲酰亞胺、五氯硝基苯等。
在農藥控制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農藥使用操作規(guī)程,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大米質量安全。應提倡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合理輪換和混合,避免同一藥劑一季多次使用。提倡使用高含量的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的復合劑。禁止使用含擬除蟲菊酯的農藥,慎用有機磷農藥。在稻蝦、稻魚、稻蟹養(yǎng)殖區(qū)和桑蠶養(yǎng)殖區(qū)及其鄰近區(qū)域,應謹慎選擇殺蟲劑,以免對養(yǎng)殖造成損害;在水稻開花期,應使用新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噻蟲嗪、噻蟲嗪等),在抽穗期,應慎用三唑類殺菌劑,以避免藥害。生物農藥的選擇應提前施用,以保證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