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嫩芽什么季節(jié)栽好(刺嫩芽幾月份)
2023-04-09
更新時間:2023-04-04 13:49:47作者:未知
王小謨說,自己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達。
1992年,王小謨從電子工業(yè)部第38研究所所長,調(diào)任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這如同一條分界線,把他的職業(yè)生涯一分為二:前半部分研制雷達,后半部分把它“搬”到預警機上去。
預警機是體現(xiàn)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標志性裝備,被譽為中國新時期的“兩彈一星”項目。作為該項目的領軍人物,王小謨是一位公認的“戰(zhàn)略科學家”,正是他在一些關鍵節(jié)點上獨出心裁甚至力排眾議的落子布局,使得中國預警機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
王小謨的得意門生、中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2000”總設計師陸軍曾說,中國有四代預警機人,王小謨院士是第一代,也是他們的“精神領袖”,他確實是一位戰(zhàn)略家。陸軍自己可以說就是這種戰(zhàn)略眼光的證明之一。上世紀80年代,38所剛從貴州三線遷出,遷建資金異常緊缺,王小謨卻花了40萬巨款從中科大“買”來7個碩士,陸軍就是其中之一。
《王小謨傳》作者之一劉凡君覺得,王小謨的思維方式很特別,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他不走尋常路,擅長在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中尋找自己的出路,使之峰回路轉。
2023年3月6日,84歲的“預警機之父”王小謨在北京去世。
王小謨 圖/中新
兩部雷達改變的命運
劉凡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結緣“383雷達”改變了王小謨的命運。
1972年,王小謨被38所任命為383雷達總設計師。383雷達是一種新型的三坐標雷達,在此之前中國裝備的雷達基本都是二坐標的,只能測方位和距離,不能測高度。
然而等王小謨帶著人將雷達研制出來,外面卻已是換了人間。
改革開放后,中外交流合作密切。許多人對貴州三線山溝溝里搞出來的383雷達產(chǎn)生了懷疑,主張直接購買美國的AN/TPS-43雷達。而383雷達也確實面臨著威力不足等許多問題。在空軍雷達部門的支持下,上級同意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1979年底,改進后的383雷達被運到武漢測試。雷達探測距離能不能達到200公里,將決定它的命運。
測試并不順利。好的時候探測距離超過了250公里,壞的時候卻不到200公里。他們不斷地調(diào)試,每個部件都拆開來檢查了一遍又一遍,反反復復進行了三個月,但有時候雷達屏幕上就是看不到飛機。
王小謨感到快“黔驢技窮”了。38所一千多人在貴州山區(qū)埋頭干了七年就搞出這一個產(chǎn)品,如果失敗了,38所可能就完了。最絕望的時候,王小謨甚至想過跳進長江一了百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問題終于找到了。原來,雷達的接收機和發(fā)射機在同一個頻率,發(fā)射機所用管子的頻率會隨著開機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接收機在單獨測試的時候是正常的,但在與發(fā)射機共同工作時,12路接收機之間會產(chǎn)生時有時無的輕微干擾,導致雷達的表現(xiàn)時好時壞。
解決了這個問題后,383雷達的命運峰回路轉,1984年通過國家設計定型,裝備部隊。1985年,“383三坐標引導雷達”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王小謨在受獎人員中排名第一。
此后,王小謨又搞出了另一部標志性雷達:JY-9。
1985年,38所遷建合肥獲得批復。這年底,47歲的王小謨被任命為所長。遷建總投資2800萬,38所需要自籌700萬,實際投入還要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字,這對于年收入不到1200萬的38所來說是巨大壓力。擺在王小謨面前的,只有發(fā)展出口裝備創(chuàng)匯這條出路。
1987年11月,38所隨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赴埃及參加開羅國際防務展,帶去了JY-8、JY-9和JY-10三款雷達,其中兩款是成熟產(chǎn)品,JY-9卻是一款只有草圖的“紙上雷達”。但偏偏埃及就對這款紙上雷達發(fā)生了強烈興趣。
就在當年5月,西德青年魯斯特駕駛一架輕型飛機長驅直入,突破了強大的蘇聯(lián)雷達防空網(wǎng),成功著陸莫斯科紅場,世界為之震驚。除了各種陰錯陽差的巧合,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魯斯特采用的是超低空飛行。此后,國際上迅速掀起研制和采購低空雷達的熱潮。讓埃及產(chǎn)生興趣的JY-9,就是一款中低空兼顧雷達。
不久,埃及致函中方,將在三個月后派團來實地考察JY-9。這一消息讓38所炸了鍋:考察團要來了,可是雷達在哪里呢?
王小謨迅速組建了一支研制團隊,并親自動手把工作計劃改為精確到天。為了加快進度,他預先支付了一筆錢給合作廠家的一線人員??疾靾F來時,先被安排在北京游覽兩天,又被盛情邀請去桂林山水觀光三天。這樣,終于趕在考察團到38所的頭天夜里,匆匆架設好的雷達上總算出現(xiàn)了回波。
此后,JY-9又經(jīng)歷了多次起死回生的戲劇性波折。在埃及接受660小時可靠性考核時,中方所有工作人員甚至齊上陣,在沙漠中端盆提桶,給風扇停止工作的油機降溫。1992年,改進型的JY-9A終于通過驗收,還在埃及參加了埃及和美國的聯(lián)合軍演,在美、英、法的20余部雷達中綜合得分位列第二,抗干擾能力尤其搶眼,成為國際知名的低空雷達。
之后,38所終于拿到了來自埃及的批量訂購合同,還接到了來自津巴布韋和泰國等國的訂單,先后成功出口了13部JY-9A雷達,創(chuàng)匯超過2900萬美元。從90年代初起,JY-9系列裝備中國軍隊。
1995年,JY-9雷達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小謨在獲獎人員中排名第一。這一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
“圓環(huán)工程”
1992年2月,就在JY-9A終于在埃及通過考驗之時,54歲的王小謨告別了38所,被任命為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
他履新之時,正是國內(nèi)反思海灣戰(zhàn)爭、發(fā)展軍事電子技術的關鍵時刻。
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拉開序幕,自稱“世界第四”的地區(qū)軍事強國伊拉克僅僅42天就遭到慘敗。這場戰(zhàn)爭使得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作戰(zhàn)思想、作戰(zhàn)樣式和指揮方式等都發(fā)揮了顛覆性變化。
這年6月,中央軍委連續(xù)三次召開關于海灣戰(zhàn)爭的專題座談會,江澤民全程出席。他指出,在電子技術方面,我們跟先進國家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把國防科技搞上去。
海灣戰(zhàn)爭中,多國部隊的預警機E-3A、E-2C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每天都有四五架預警機在空中24小時執(zhí)勤,平均每天指揮2240架次飛機。伊拉克被擊落的39架飛機中,有37架由預警機指揮擊落。海灣戰(zhàn)爭一結束,很多國家都在謀求裝備預警機,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也都在迅速行動。因為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如果沒有預警機,等于將制空權拱手讓人。
1992年7月,中電總公司軍工局召開了預警機任務專家研討會。會上,兩種意見相持不下。空軍方面急于解決一線需求,希望直接向國外采購裝備;以王小謨?yōu)榇淼墓I(yè)部門則主張自主研制。
中方與英國方面進行了接觸,又實地考察了以色列和俄羅斯的預警機裝備。之后中央決定兩條腿走路:軍隊可引進英國的貨架產(chǎn)品以應急需,工業(yè)部門可引進以色列裝備以解決發(fā)展。
以色列研制的FHALCON(中文稱“費爾康”)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1993年才首次亮相巴黎航展,綜合性能超過美國70年代末開始服役的E-3A預警機。美國的E-3A是無源相控陣,而以色列的費爾康則采用有源相控陣。
王小謨的博士生、出口型預警機ZDK03的副總設計師曹晨在所著《預警機:信息化戰(zhàn)爭的空中帥府》中描述,有源相控陣就像蜻蜓的復眼,它擁有多個T/R組件(即收/發(fā)組件),每一個組件既是一個小的發(fā)射機,也是一個小的接收機,實際上就是一部小雷達。它的總功率由每一個T/R組件合成,因此功率更大,可以用來反隱身。且由于T/R組件數(shù)量眾多,如果一小撮“非戰(zhàn)斗減員”,對雷達的功能也無大礙,而無源相控陣雷達和非相控陣傳統(tǒng)雷達的發(fā)射機只有一個,如果壞了,就立即“game over”了。復眼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它可以分別看遠看近,T/R組件也可以分組實現(xiàn)類似功能。
1993年3月,中以在北京會談,共同研究預警機設計方案。費爾康性能領先,但以方為中方量身定制的引進方案只能算“中規(guī)中矩”,它只能進行260度掃描,存在很大盲區(qū)。
在此基礎上,王小謨提出了一個思考已久的獨特技術方案,即D3方案。這個方案以俄羅斯的伊爾-76作為載機,采用世界上最大的背負式天線,通過架高雷達天線減小了飛機尾翼對天線波束的阻擋,可實現(xiàn)360度全方位覆蓋。
7月,王小謨調(diào)任電子工業(yè)部預研局局長兼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力投入預警機研制。他說,自己是搞總體設計出身的,現(xiàn)在這個總體設計的平臺更大了,“歸根到底我就是個工程師”。
這時,中方與以方已就D3方案達成共識,但價格卻遲遲談不攏。直到1996年,以方第7次報價后,雙方終于達成一致。這年4月,王小謨代表中方與以方簽訂了合同,稱為圓環(huán)工程,又稱“16號工程”。王小謨擔任了圓環(huán)工程總設計師,兼圓環(huán)工程辦公室主任。
“反設計”
劉凡君說,“反設計”是王小謨在圓環(huán)工程中寫下的最精彩的一筆。
王小謨認為,中國早晚得自己搞預警機,第一架可以買,但第二架再買就危險了,所以從第一架開始就要跟著做,要搞同步研制。他主張,中方不但出錢還要出力,分擔得越多越好。但當時預警機研制的經(jīng)費大部分都給了以方,國內(nèi)只有很少的配套研究經(jīng)費。一些人不同意他的主張,認為中方吃虧了。
但國防科工委領導很支持他的工作。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總裝備部副部長陳丹淮曾說,當時有一個基本思路,就是相信工業(yè)部門,既然選定了王小謨當總設計師,肯定要配合他的工作,但“還有一條,就是不干預他的工作”。王小謨曾回憶,要怎么干,自己說了就真的算數(shù)。
在王小謨的堅持下,中方派出了一個由現(xiàn)場管理小組和在崗培訓人員組成的駐外團組。他還主動爭取到幫以方加工天線罩和T/R組件外殼。他的想法是,如果要讓我做,你就得把尺寸給我,不然人家憑啥給你?
剛開始生產(chǎn)T/R組件外殼時,中國產(chǎn)品被以方以“倒角弧度不合格”為由退回,改后又再次被退回。因為當時國內(nèi)做側角都是由工人拿著銑刀手工銑削而成,從不標注弧度與公差,做出來的產(chǎn)品差異較大。一個盒子都要做三次,一些人很氣憤,認為這是以方在吹毛求疵,王小謨卻要求必須改到以方完全認可、驗收通過為止。果然,按要求重做后,通電參數(shù)就合格了,大家都服氣了。
他們一共做了500套T/R組件外殼。手工銑削而成的大小不一的倒角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毫不差的標準化倒角。王小謨感慨,大家對規(guī)范的尊重是被以色列人每天“罵”出來的。
王小謨在國內(nèi)搭建了一個完整的設計班子,各研究所都積極配合,給少量的材料費就愿意干。國家計委也大力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起了亞洲最大的暗室、最大的熱壓罐、無塵生產(chǎn)車間以及T/R生產(chǎn)線等。王小謨說,這等于是有了一個預警機研制的“備胎”計劃。
1998年,王小謨獲知兩個俄羅斯“個體戶”要出售一架伊爾-76飛機,只要80萬人民幣。他沒有請示任何人,一天之內(nèi)就拍板作出了決策。經(jīng)多方協(xié)調(diào),2000年4月這架飛機運抵科研基地。從此,預警機同步研制有了自己的載機平臺。
2000年7月,迫于美國壓力,以色列向中國政府提出終止圓環(huán)工程合同。2002年3月,王小謨作為中方總設計師,最后一次踏上以色列國土,進行終止合同談判。以方對中方進行了經(jīng)濟賠償。
圓環(huán)工程畫上了句號。雖然這個“圓環(huán)”并不圓滿,但王小謨認為,合同整體上是成功的。隊伍、技術、保障條件都已基本形成,同步研制的樣機已完成了80%的工作量。
合同終止后,重大分歧又出現(xiàn)了。一些人傾向于與俄羅斯合作研制預警機,但王小謨認為,這種技術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他代表電子工業(yè)部先后八次向總裝備部匯報,又向國防科工委作了匯報。有一次說到傷心處,他哭了起來。最終,上級部門在實地考察了他們的研制基地后,決定支持預警機的自主研制。
2000年12月,“空警2000”國產(chǎn)預警機正式立項,成為舉國之力推進的重點工程。
王小謨無疑是擔任“空警2000”總設計師最合適的人選,但他覺得應該由年輕人來擔綱,這個人一要干過某型號的總設計師,懂業(yè)務;二要擔任過研究所副所長以上職務,懂管理;三要不超過40歲。在他的建議下,時任38所副所長、年僅36歲的陸軍被任命為空警2000總設計師(空警2000采取雙總設計師,還有一位總師來自航空部門)。
圓環(huán)工程合同撤銷僅一年后,“空警2000”樣機試制成功。
在王小謨的規(guī)劃里,預警機研制分三條線,一條是空警2000這樣的大型預警機,一條是空警200這樣的小型預警機,還有一條是出口型預警機。在空警2000和空警200立項后,所有的研發(fā)力量都投入了其中,已退居二線的王小謨又自任總設計師,組建了一支剛畢業(yè)的研究生加退休研究人員的“老頭加娃娃”的隊伍,稱為“021工程”。2005年,預警機ZDK03研制成功,之后出口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預警機的主力機型。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作為領航戰(zhàn)機引領機群飛過天安門廣場,這是中國預警機的第一次公開亮相。
王小謨
“魔鬼”
2013年1月,王小謨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時國家準備宣傳一批重點項目,預警機是重中之重。《軍工文化》雜志主編姚遠和重慶作家劉凡君接下了這項工作。
對王小謨的采訪始于2013年“五一”節(jié)后。王小謨邀請他們一道驅車前往駐京某雷達基地,實地去感受一下383三坐標雷達。
到了雷達基地,歡迎儀式簡樸而又隆重,一排排雷達兵戰(zhàn)士整齊列隊等待王小謨的檢閱。部隊首長得知他要來基地,連夜把已經(jīng)退役的383雷達從庫房拖出并組裝運轉起來。
王小謨不顧勸阻執(zhí)意爬上雷達車,給姚遠和劉凡君介紹雷達的各種性能:“這就是陣面,這是儀表盤,這是終端系統(tǒng)……”看著他撫摸雷達的樣子,劉凡君覺得,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出他對雷達的感情。
在劉凡君眼里,王小謨是一位很有氣場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出了辦公室就是一位很愛笑的尋常老人。
那時已76歲的王小謨每天在單位與家之間來回奔波,他依舊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睡前看看書,寫寫東西,上網(wǎng)查資料或者網(wǎng)購。
他的學生和同事都覺得他是一個實干家,根本停不下來,只要他想做的事沒有辦不成的,哪怕是地下有一個洞他也有辦法給補上。
早年在貴州,他得了個“魔鬼”的綽號?!澳А焙汀爸儭敝C音,“鬼”則是因為他“鬼點子”特別多。他能自造“干打壘”房子,能養(yǎng)雞種地,會自制蜂窩煤,自壘節(jié)能灶,甚至自己組裝了一臺電視機。他做菜的水平在38所也是出了名的。
他喜歡讀《三國演義》等歷史類書籍。在38所從貴州山區(qū)遷往合肥時,當?shù)剞r(nóng)民因生計受到影響加以阻攔,王小謨就唱了一出“空城計”,趁過春節(jié)時搬遷。
他還違規(guī)給合肥新址的職工宿舍安裝了暖氣,開通了24小時熱水。在貴州時,大家一到冬天就冷得只想窩在被窩里,他相信裝了暖氣能提高工作效率。他寫了多份檢討放在抽屜里,誰來興師問罪就給誰一份。那時候38所是傳說中“有暖氣的單位”,這也成了招聘時他們的一項競爭力。
王小謨講起出國的往事饒有興趣。為了推銷雷達產(chǎn)品和學習國外先進經(jīng)驗,他先后出國50多次。他去得最多的國家是以色列,去了13次。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在工程管理方面很有特色,讓中方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覺得俄羅斯的總體設計思想值得中國學習。先進的性能和指標不完全是用最好的元器件堆起來的,總體設計師的本事是用同樣的元器件設計出更好的系統(tǒng)。
王小謨經(jīng)常發(fā)起設計師系統(tǒng)工作會議,參會的設計師很多都是剛畢業(yè)的年輕人。他敢把重要的方案設計或技術組織工作交給經(jīng)驗并不豐富的年輕人。幾乎每次重要的方案評審,他都讓年輕人去主講。
他培養(yǎng)年輕人有一個“五年法則”。他認為,對年輕人必須要放手使用,不要怕給他們壓擔子,在參加工作的五年之內(nèi)就要讓他們承擔一些重要任務,使得他們被逼出真本事,或者知難而退,及時做出新的職業(yè)規(guī)劃。如果一個年輕人五年內(nèi)不讓他歷練的話,那就等于放任他自廢武功。
一批年輕人得以迅速成長。他的博士生曹晨被任命為出口型預警機的常務副總設計師時,還不到30歲。
王小謨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科學家,只是工程師。他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總結了兩條經(jīng)驗:一要有說服別人按你的想法做事的水平,二要謙虛不爭功。
劉凡君覺得,王小謨的樂觀豁達很有感染力。2006年,在出口型預警機研制的關鍵時刻,他遭遇車禍,愈后又被確診為淋巴癌,但他自始至終都非常坦然,在病房里拉京胡,與同事討論工作,半年后痊愈。
他曾經(jīng)有一個愿望,就是到70歲以后不再工作,找一幫老票友組織個京劇社。后來說,看來只能等80歲以后了。
2013年11月,姚遠和劉凡君合著的報告文學《逐夢之旅》完稿。不久,中國工程院準備組織撰寫王小謨院士傳記,經(jīng)工程院科學道德處處長吳曉東推薦,兩人接下了任務,2015年《王小謨傳》由航空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此后,他們又合作完成了電視連續(xù)劇《遙指蒼穹》的腳本,完成了“預警機三部曲”。
王小謨曾說,希望有一天能坐在家里沙發(fā)上看電視劇《遙指蒼穹》的播出,讓更多人了解預警機研制背后的故事。但這個項目由于新冠疫情而推遲,他終究沒能看到這部電視劇的播出。
他說,自己這輩子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也得到了足夠多的榮譽,該知足了。
(本文參考了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所著《逐夢蒼穹——王小謨院士的科技報國之路》和姚遠、劉凡君所著《王小謨傳》)
發(fā)于2023.4.3總第108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預警機之父”王小謨
記者:宋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