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年總結(jié)范文 教師學期學年總結(jié)
2024-05-22
更新時間:2024-05-22 23:59:05作者:未知
意思是:奔流而去的河水是這樣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這句話是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偈牛和x去。
②斯:代詞,這,指河水。
?、鄯颍赫Z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
傳統(tǒng)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yōu),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fā)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于我們的學習態(tài)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這一層意思,與孔子一生“學而不厭”的治學態(tài)度是吻合的。
然而,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fā)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視時光,愛惜時間。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萬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運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
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鬃由诖呵飦y世,想見西周盛況,也見不到,只能夢見周公而已。
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物,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jīng)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所以李白將進酒說:“奔流到海不復回。(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當你在河流中洗足,只要你把腳抽離水面后再插入水中,腳下的水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水了)”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圣人一言,含有多義,讀經(jīng)雖依注解把文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孔門大賢子貢曾經(jīng)推崇顏子聞一知十,他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我們普通人,不敢與顏子相比,但也不可以聞一只知一,應當思齊于子貢。
例如我們讀悉這逝者的意義,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權(quán)力財富,都如流水,一縱即逝,只好對酒當歌,嘆問人生幾何,這就是聞一知一之咎。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xiàn)象,而非本體。
萬象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蘇東坡在赤壁賦里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讀經(jīng)如果不是聞一只知其一,便須從遷流的現(xiàn)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只要追求到一點訊息,便能茅塞頓開,眼前呈現(xiàn)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經(jīng)的樂趣。
文章的字句義理雖通,仍然未到止境,這只是知道學理而已。知理之后,必須依理去實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
假使尚有貪心,起念與人爭名奪利,便是放不下,嚴格說來,實未通經(jīng),應當反省,一切貪心妄念起時,當即克制,這就是“克念作圣”。讀經(jīng)不希望作圣則已,希圣就應當如此用功。
面對春秋戰(zhàn)國那樣的亂世,知識分子大都很不滿意,于是紛紛思考救國救民、解決社會矛盾的方針路線。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學說流派。在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現(xiàn)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這些流派之間,相互批評,展開了激動人心的學術(shù)爭鳴。
于是有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百家爭鳴”,是一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傳統(tǒng)中很多光輝的思想主張,都產(chǎn)生于那個時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個學術(shù)流派。經(jīng)過歷史的淘汰和選擇,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之后成為中國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