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服飾比日常生活裝有何特點(傣族舞蹈服飾的由來)
2023-04-04
更新時間:2023-03-31 16:02:27作者:未知
1、臺灣高山族的特色農耕祭祀
2、極具民族特色、風俗的高山族民居
3、獨具民族特色的:高山族美食
4、獨具特色的高山族男子服飾
5、屬于寶島臺灣的族群“高山族”
6、猜你喜歡:
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yè)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在生產過程中為了祈求來年的豐收,人們往往會祈求神明來保佑未來的收成,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殊的農耕祭祀活動,在哪一海之隔的臺灣原住民高山族文化里就保留了著特殊的活動。是臺灣文化的一大特色。
農耕是臺灣高山族最主要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實行山田燒墾、換地輪作。在殖民者入侵臺灣之前,高山族都是以小米為主要作物,后來雖有大米傳入,但有的族群還是以小米為主。
高山族的祭祀儀式與農耕存在密切的關系。其所有的土地都被神圣化,在很多場合有很深的“受神靈或祖靈恩惠”之觀念,最具特色的是以小米儀式為中心的歲時祭儀。這類儀式肯定自然的秩序,期望通過巫術手段除去生產過程中人類無法控制的超自然因素,如各族群的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割祭、收獲祭、收藏祭等等。
不同形式的祭祀儀式,在歷史與社會文化脈絡中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直到現(xiàn)在,雖然因為臺灣社會形式的改變,某些信仰已難以維持,但高山族依然擁有各類形式不同的儀式實踐。
臺灣高山族都有自己的農耕祭祀儀式,在祖靈信仰和萬物有靈信仰的基礎上,很多族群的祭祀儀式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歲時祭儀活動隨著農作物的周期舉行,舉行的時間是依據(jù)農事的周期而安排的。2月到4月份舉行播種祭,6月有收割祭,12月則是入倉祭、開倉祭和收獲祖靈祭。
高山族中的布農人的傳統(tǒng)農業(yè)作物有小米、山芋、甘薯和玉米,其中小米是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整個耕作過程都有儀式相伴隨,顯示其重要性與神圣性;高山族中的排灣人對農耕歷的計算始于12月的粟田開墾。
1月是水田一期的耕作,2月是播粟種,3月是粟的除草,4月是陸稻的除草,5月是粟收割,6月是水稻的收割,7月是水田二期作的耕作,帶水牛踐踏田泥,8月是二期稻作的種植,9月是掘甘薯,10月是陸稻的收割,11月是秧苗的栽培。族人們認為,如果弄錯月份,農作物就會歉收。
宗教祭祀儀式的舉行,也有助于將本族文化傳承下去,并增加族人的凝聚力。在臺灣中部的阿里山,高山族中的鄒人將宗教儀式與經濟活動和社會組織的運作相互配合,從小米的播種到收獲過程中,要進行數(shù)項縝密的儀式活動和漁獵活動,動員全體部落成員舉行盛大祭典儀式。
臺灣高山族圍繞農耕生產的整個過程所舉行的祭祀儀式,可謂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我國是具有多民族、多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國家,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反映出各民族生存空間的特點。各民族生存于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對地理環(huán)境適應和改造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臺灣高山族作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一部分,產生了很多圍繞農作物生長周期而進行的祭祀儀式。雖說現(xiàn)在有的文化現(xiàn)象已經改變和正在消逝,但這些祭祀儀式深刻反映了高山族的勤勞、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遠古時代,當時的人們不會建房,只能躲藏在山洞里,但是危險系數(shù)極低,容易受到野獸的侵襲。再往后一點形成村落,開始搭建茅草房,發(fā)展到古代已經學會用石頭堆砌房屋,再發(fā)展到現(xiàn)代已經提倡特別以及有特色的房屋了。
但是在尚未開發(fā)的村落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建筑,那么,你想知道高山族的民居是怎樣的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高山族文化吧!
高山族民居過去大都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高山族民居是是高山族人結合了當?shù)貧夂蚣暗乩憝h(huán)境、風俗習慣等創(chuàng)造的一種民居,是高山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
高山族民居的分類
高山族的住所,依建屋造房原料區(qū)分,可以分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頂?shù)叵路课菸孱悺?/p>
木屋:又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種,阿美人、排灣人、卑南人為大型木屋,以方木為往,木板為培,以茅草或木片蓋頂;泰雅人大部分屬小型木屋,呈長方形,以圓木為柱,小徑圓木為壁,栓皮蓋頂。
竹屋:新竹、苗栗一帶的泰雅人、賽復人多為竹屋,以粗竹為柱,再將租竹劈為兩個,以砌瓦豎列為壁,平鋪為屋頂。
茅屋:布農人和曹人的一部分為茅屋,以圓木架為梁柱,以茅管豎列為墻,茅草蓋頂。
石屋:部分排灣人、布農人,以及魯凱人為石屋,以片石砌墻,圓木為梁柱,再以片石蓋頂、鋪地。
草頂?shù)叵路课荩阂詧A木為梁柱,支撐深入地面下的屋架,以茅草蓋頂。
高山族民居的裝飾
高山族人民也非常重視房屋的裝飾,主要表現(xiàn)在柱、檐桁、橫梁、檻楣和門板、獨石的雕刻藝術上。
主柱的雕刻象征頭目、貴族的權勢大小,有精簡各異的雕飾。雕刻的主題除人物外,有蛇紋、鹿紋和人頭紋。排灣各族群的主柱雕刻主題均為祖像,多屬式樣化,為左右對稱的正面像。大多是雙手舉于胸前,兩足直立,腕臂有重疊鐲釧紋,腰有束帶,或刻三角紋,或刻圓紋;頭頂刻獸角,或百步蛇一雙,或為蜷蛇一條;男女生殖器很明顯,雙眼有嵌瓷片,臍部或鑲瓷鈕。這種祖像,最高達3米,寬40厘米。
高山族各族在雕刻中還有許多特有的圖案和色彩,體現(xiàn)了本族群的審美觀和精神寄托。
高山族民居深受臺灣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及歷史條件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建筑,成為了高山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民居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能你也喜歡:
納西族所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木雕
布爾克特畢:哈薩克族鷹舞
大名鼎鼎的畬族綠曲酒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畬族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中國56個民族,在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56個民族地域分布、文化傳統(tǒng)各異,飲食更是特色鮮明。我們都知道臺灣是高山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美食眾多,那么屬于高山族特有的美食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獨具特色的高山族文化。
高山族以稻米為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
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yǎng)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qū)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jù)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的經濟屬于農耕和漁耕采集型經濟,食物多以大米和可食用的根莖類為主,副食大多是獵獲的熊、鹿、兔、鳩、山豬、山羊和自養(yǎng)的豬、雞以及捕撈的魚、蟹、鱉、蝦等水產品,蔬菜有各種瓜、豆、筍等等。高山族也是一日三餐,部分人還保留著生食和半生食肉類的習慣。
俗話說:“人靠衣裝”。服飾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我國有56個民族,由于地區(qū)不同,氣候相異,及不同的民族習慣,各民族(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都相當具有特色。那么你知道高山族的男子服飾具有什么特色嗎?民俗學者們將高山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按地區(qū)分為四種類型。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別具一格的高山族文化。
1、以泰雅、賽夏和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北部型
其特征是以窄幅麻布為衣料裁制的無袖胴上衣,就像是現(xiàn)代人穿的無扣風衣。這種外褂用兩幅布拼縫,只在背部和腋下縫合,前面未縫部分為對開前襟,釘兩條紐帶相結于胸前。無袖胴衣有長、短兩種,長的到膝蓋,叫做“魯靠斯”,短的只到肚臍,叫做“拉當”。這種服裝只是普通服裝。喜慶節(jié)日赴宴所穿的盛裝則以白衣為底,在胸和背部織有幾何花紋加上挑繡和貝珠裝飾,顯得特別美觀別致。
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還習慣在腰部橫纏一塊條紋麻布作為腰裙以遮蔽下體。胸前還掛一塊斜方布為胸衣。除夏季外,還要用四塊窄幅麻布縫成長方形圍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結,也就是斗篷。其形狀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頗有幾分英武之氣。頭上一般戴半圓形的皮帽或尖頂?shù)奶倜保嗄_。賽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沒有袈裟般的披衣。
2、以曹人和布農人為代表的中部型
其特征是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這同時是狩獵成果的展示。這種鹿皮背心背部為一整塊,前襟兩塊,胸部敞開,雍容華貴,十分神氣。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還掛一個方形的胸袋,胸袋當胸處,織上幾何花紋的圖案。這種胸袋既是一種裝飾,又很實用。它可以裝檳榔、煙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們在腰間也掛一塊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蓋下身。
節(jié)日里的盛裝,則另外加上斜方挑繡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塊。出獵或赴盛會時,還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褲。曹人中老人的“禮服”更為隆重,往往在盛裝之上,罩一件紅里黑面對襟的長袖外衣,頭戴皮帽,腳穿雪鞋形皮鞋,氣概威儀,很有些趕赴國宴的封疆大吏的氣派。
3、以排灣、卑南、魯凱和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南部型
其特征是對襟長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條寬腰帶,垂下兩端作為前裙。無論是背心形短褂也好,還是對襟長袖上衣也好,這些族群的人都喜歡在衣服的袖、領、腰及下擺鑲上細條的花邊和精制的圖案,其刺繡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麗多彩的南方特色。
排灣、卑南的貴族則以豹皮為披肩,以豹牙、鹿角為頭冠,下穿彩色或挑繡的棉布套褲。平民只用黑布纏頭,赤腳不穿鞋。
4、蘭嶼島上雅美人的雅美型
由于生活在海上且氣候炎熱,因此這里的男子平時僅系一條用寬約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帶遮擋下身,除偶爾穿著一些用植物纖維制成的對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別的衣服。為避暑,頭上常戴藤盔或木盔。
您可能也喜歡:
精美絕倫的塔塔爾族服飾文化
唯美的門巴族服飾文化
惟妙惟肖的裕固族刺繡文化
俄羅斯族節(jié)慶習俗是什么?
中國是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不過有這么一個特殊的民族它分布在海峽兩岸。高山族文化主要以臺灣部分的為主,雖然在福建也有少數(shù)分布,多是臺灣地區(qū)的移民后裔,影響遠沒有臺灣地區(qū)的同胞來的大。
高山族是居住在臺灣省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居住在臺灣省臺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上。臺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qū)、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司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地區(qū)處于臺灣中部山區(qū)、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海拔500至2000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人大多數(shù)從事農業(yè),少數(shù)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樸。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采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zhàn)、抗擊外侮、捍衛(wèi)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巖石屋、草頂?shù)叵路课莸?,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
但接觸漢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并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qū)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
在歡慶的日子里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讓他們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
伴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勤勞的高山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使高山族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也發(fā)生了變遷,經濟建設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生活在祖國大陸的高山族同胞,大多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從臺灣遷來的移民后裔。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兩岸的高山族同胞分離已達近60年之久。然而,歷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臺灣高山族和漢族人民自古以來都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我們期待著高山族和臺灣各族同胞早日歸回祖國懷抱,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民族特色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