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石對話之周運1.15-1.21(貓石對話之周運9.26-10.2)
2023-07-04
更新時間:2023-06-25 02:06:58作者:佚名
1、道教派系之一,道教正一派的發(fā)源地是哪兒
2、茂腔文化了解,茂腔發(fā)源地是哪里
3、關于越劇的由來、發(fā)源地及歷史大全
4、晉商發(fā)源地在哪兒?平遙古城是其一
5、楚文化發(fā)源地在哪里
6、猜你喜歡:
正一派是中國道教在后來的兩大派系之一。是以龍虎宗為中心,之后再集合各符箓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箓大派??赡芎芏嗳藢Φ澜桃捕紱]有太大的了解。那么本期道教文化,就帶你來了解正一派。
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于漢末的天師道,由天師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tǒng)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為骨干后,由他統(tǒng)領一眾新教徒,則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要道路口設立“義舍”,為過往行人準備食物。
祭酒講解《老子》的記錄名為《老子想爾注》。書中主張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達到“治國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誠信、行善積德”的道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祖天師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chuàng)建人。據道書記載,太上老君以漢元帝永壽元年正月初七日下降蜀中鶴鳴山,傳授道陵經箓科法,令其為天師傳播教法。后道陵之孫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天師道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于長安、洛陽、鄴城等地。天師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天師道。
南北朝時,北朝有寇謙之,南朝有陸修靜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寇謙之出身于貴族家庭,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后跟隨道士到華山修道,最后選定嵩山作為其傳道地,成為十六國北魏之際北方天師道領袖。他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要求“唯賢是舉”并廢除天師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guī)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
他重新制定了有關宗教活動的規(guī)章,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等租米錢稅,規(guī)定“從今以后,……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苤t之教導道教信徒應當遵守修道戒律,并認真作齋功禮拜,從而得道成仙。后人稱經寇謙之改造后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陸修靜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門吳郡陸氏,他對道教發(fā)展有著重大貢獻。為了將當時的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曾經“南詣衡湘,西至峨眉、青城”,足跡遍布半個中國。他整理了《靈寶經》,編寫了《靈寶經目》。
在編寫后者時,將《靈寶經》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后來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陸修靜制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guī)定。經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面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編訂工作以后,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后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以此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對。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教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見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其“先生”的稱號,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賜號。
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箓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統(tǒng)領地位。
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寵。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召見第36代天師張宗演,請他吃飯,賜給他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和銀印,讓他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后,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tǒng)治者封為真人。
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fā)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賜第42代正一天師張正?!罢嫒恕?。并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張應京,除第50代張國祥,代代天師都被封為大真人。張宇初曾以全國道教首領的身份,寫下《道門十規(guī)》一卷,闡述了道教派流、宮觀修整等問題。
清代、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在上?;I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結束語】不是所有人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懂,想要了解的東西其實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找的,那么如果你想了解的東西,就一定不會錯過了。
茂腔,山東地方戲劇劇種之一,被譽為“膠東之花”。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關于茂腔的發(fā)源地,看看它是發(fā)源于何地,關于其名稱的不同叫法是不是也和茂腔的發(fā)展有關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茂腔發(fā)源地:
茂腔是流行于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tǒng)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jié)奏演唱而得名。
茂腔大約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戲劇講述的就是人生,只不過是以說唱和舞蹈等方式結合而成的,這樣的表演方式逐漸地被人們所認可,登上了舞臺。民間有許多關于戲劇的傳說,那么越劇是如何而來的呢?本期越劇文化為你揭曉。
“越劇”起源于“落地唱書”,后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tǒng)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fā),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fā)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自此以后,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xù)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后,更是統(tǒng)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并非“紹興戲”。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guī)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yè)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并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后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越?。ㄗ畛醴Q“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粗糙簡陋,觀眾寥寥無幾。后續(xù)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后,藝術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1年9月16日,由費翠棠、顏煥亭等組成的戲班演出于第一戲院,當天,《新聞報》廣告首次刊出“紹興文戲”之名謂。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發(fā)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wèi)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丑馬阿順、大面金榮水等。
1923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xiāng)辦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臺演出,稱“髦兒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于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男班因演員后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1931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臺”“四季春班”等先后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后,為適應環(huán)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yè)者進行了變革,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改革。前兩年陸續(xù)聘請編導有于吟(姚魯?。?、韓義、藍明(流)、蕭章、呂仲、南薇、徐進等,多為年輕的業(yè)余話劇工作者。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劇院薈萃了越劇界一大批有較高藝術素養(yǎng)的編、導、演、音、美等專門人才,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藝方向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發(fā)揮了國家劇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體所有制的劇團如“芳華”“云華”“合作”“少壯”等也很活躍,在出人出戲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劇受到嚴重的摧殘。一批著名演員、創(chuàng)作人員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劇被迫停演。
文革后,越劇得到復興。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劇在線相繼創(chuàng)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歷史偉人的形象。在文革中被迫解體的區(qū)級越劇團,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復了藝術活動。
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結束語】文化的流傳是從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戲曲是文化的一部分。越劇由興起到壯大,接著是衰退,最后到復興,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歷史的長河里。
對于晉商和歷史上晉商所創(chuàng)立的商業(yè)帝國,人們總是懷抱著一份好奇與敬畏,前些年的一部《喬家大院》,更是讓“晉商熱”大幅升溫,越來越多人希望了解晉商的前世今生,學習山西商人的經營智慧。那么今天的晉商文化就為你介紹,晉商的發(fā)源地在哪兒。
平遙
山西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是一座歷史悠久、古代與現代建筑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國商業(yè)史上“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的晉商發(fā)源地之一。清朝年間,隨著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qū)經營的商業(yè)系統(tǒng)。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fā)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yè)務,于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其總號設于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開中國民族銀行業(yè)的先河。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后設立分支機構,分號遍布全國30余個城市,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yè)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以“匯通天下”著稱于世。
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yè)發(fā)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yè)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楚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文化不離贊謗不名之清凈傳承。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品更是獨步海內外。本期的湖北文化,為你解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fā)展楚文化。從統(tǒng)屬而言,楚于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tǒng)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