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藥底(升藥底是什么)
2023-04-30
更新時間:2023-04-27 15:17:32作者:未知
性味:味澀、甘,性平。
歸經(jīng):歸心、肝、腎、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
形態(tài)特征:又稱白龍骨(《別錄》)。呈骨骼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zhì)硬,砸碎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guān)節(jié)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濕力強,舐之吸舌。無臭,無味。以質(zhì)硬、色白、吸濕力強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炮制:龍骨:取原藥材,去凈雜志,刷去泥土及灰屑,打碎。生用以潛陽鎮(zhèn)靜,安神為主。
煅龍骨:取凈龍骨,置無煙爐火上或適宜的容器內(nèi),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搗碎或碾成粉末。煅后增強收斂澀精,生肌的功能。
功效:鎮(zhèn)心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
主治: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癇癲狂,頭暈?zāi)垦?,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濕瘡。
1.治好忘:龍骨、虎骨、遠(yuǎn)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久服聰明益智。(《千金要方》)
2.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龍骨一兩,麻黃根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3.治遺精白濁及滑泄、盜汗:龍骨生用一兩,牡蠣(火煅)一兩,鹿角霜二兩。上為細(xì)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鹽水湯送下。(《濟生續(xù)方》三白丸)
4.治遺溺淋瀝:白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二錢。(《綱目》引《梅師集驗方》)
5.治泄瀉不止:龍骨、赭石脂各等分,俱火煅,研極細(xì)末,飯丸梧子大。大人用二錢,小兒用五分。用木瓜湯送下。亦治休息痢。(《方脈正宗》)
6.治熱病后下痢,膿血不止,不能食:龍骨、黃連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日再。(《圣濟總錄》龍骨散)
7.治白滯?。糊埞且粌砂?,干姜(炮)半兩,附子(炮制去皮,臍)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十五丸。(《圣濟總錄》龍骨丸)
8.治諸瘡口膿水不干:白龍骨二分,寒水石三分,虢丹(水飛)一分。上為細(xì)末,干摻瘡口,一料,以六分為率。(《瑞竹堂經(jīng)驗方》)
9.治金創(chuàng)出血:龍骨一兩,訶子一兩,白石脂半兩,苧麻葉半兩。上為細(xì)末,水調(diào)服之。(《普濟方》神仙止血方)
10.治目卒生珠管:龍骨一兩。上一味搗羅為散。每點少許珠管上,日三五次。(《圣濟總錄》)
濕熱積滯者慎服。
《本草經(jīng)集注》:畏石膏。
《藥性論》:忌魚。
《本草元命苞》:畏蜀椒、干漆。
《品匯精要》:畏理石。
《吳普本草》:色青白者善。
《雷公炮炙論》:剡州生者,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xì)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黃色者稍得。經(jīng)落不凈之處不用。
《本草經(jīng)集注》: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又有龍腦肥軟,亦斷痢。云皆是龍蛻,非實死也。比來巴中數(shù)得龍胞,吾自親見,形體具存,云療產(chǎn)后余疾,正當(dāng)末服之。
《新修本草》:其青、黃、赤、白、黑,亦應(yīng)隨色與臟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輩。而《本經(jīng)》不論莫知所以。
《本草衍義》:諸骨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壞,得龍骨一副,支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若謂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死方可見。謂其化也,則其形獨不能化。然《西域記》中所說甚詳,但未敢據(jù)憑。萬物所稟各異,造化不可盡知,莫可得而詳矣。
《本草會編》:經(jīng)文言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
《綱目》:龍骨,《本經(jīng)》以為死龍,陶氏以為蛻骨,蘇、寇諸說皆兩疑之。竊謂龍,神物也,似無自死之理。然觀蘇氏所引斗死之龍,及《左傳》云,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博物志》云,張華得龍肉鲊,言得醋則生五色等說,是龍固有自死者矣,當(dāng)以《本經(jīng)》為正。、
《本經(jīng)》:甘、平。
《別錄》:微寒,無毒。
《綱目》:入手足少陰、厥陰經(jīng)。
《綱目》: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日華子》: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fēng)下血,鼻洪,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