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藥底(升藥底是什么)
2023-04-30
更新時間:2023-04-25 16:57:10作者:未知
別名:野薄荷、夜息香、魚香草。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用法:煎服3~6g,宜后下(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份多的藥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fā),藥性損失,故宜在其它藥物快要煎好時才下,即后下)。
炮制:除去老莖和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干燥。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主治: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溫病初起,風疹瘙癢,肝郁氣滯,胸悶脅痛。
薄荷芳香辛散,發(fā)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①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常用,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
②與川芎、石膏、白芷常用,用于風熱上攻,頭暈目眩。
③與柴胡、白芍、當歸等常用,用于肝郁氣滯。
①《綱目》:薄荷,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疬、瘡疥為要藥。
②《本草經(jīng)疏》:薄荷,辛多于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fā)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jīng)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jié),故逐賊風、發(fā)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fā)汗虛表氣也??人匀粢蚍翁摵椭鵁o熱癥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fā)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于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于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wèi)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jīng),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fā)散,而于頭痛、頭風、發(fā)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