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是葫蘆科南瓜屬的一個種,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莖常節(jié)部生根,葉柄粗壯,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質(zhì)稍柔軟,葉脈隆起,卷須稍粗壯,雌雄同株,果梗粗壯,有棱和槽,因品種而異,外面常有數(shù)條縱溝或無,種子多數(shù),長卵形或長圓形。
南瓜也可藥用,種子含南瓜子氨基酸,有清熱除濕、驅(qū)蟲的功效,對血吸蟲有控制和殺滅的作用,藤有清熱的作用,瓜蒂有安胎的功效,根治牙痛。
南瓜易栽培,種在院邊墻頭,地邊埂埝,均可生長良好,瓜果碩大。南瓜是喜溫的短日照植物,耐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為好。
南瓜內(nèi)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黏結(jié)和消除體內(nèi)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zhì),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南瓜所含果膠還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面愈合,適宜于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質(zhì)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并能幫助肝、腎功能的恢復(fù),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南瓜原產(chǎn)于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以后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進入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中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chǎn)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到了清代中后期,中國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zhèn),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yīng)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南瓜產(chǎn)量大、易成活、營養(yǎng)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飯瓜”“米瓜”?!侗笔МY錄》中說:“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
從古籍上看,當時人們不僅吃果實,還吃葉,比如“以葉作菹,去筋凈乃妙”,花亦能食,“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干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須,否則太苦,而南瓜莖則可以“織屨及繅作絲為絳紃等物”。此外還用南瓜泡酒,被認為有利于保健,《本草求原》載:“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jīng)絡(luò),利血脈?!?
南瓜在生育期上有早熟、中熟和晚熟類型;植株形態(tài)上有長蔓、中蔓、短蔓和矮生等類型;果實形狀上有球形、扁圓形、葫蘆形、橢圓形等;果實大小上,大的果實重達數(shù)百千克,小的僅幾十克;果實色彩上有紅、白、黃、綠色、復(fù)色等;開發(fā)利用上可以鮮食、籽用、藥用、觀賞、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