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藥底(升藥底是什么)
2023-04-30
更新時間:2023-04-27 17:40:33作者:佚名
別名:大豆蘗、黃卷、卷蘗、黃卷皮。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種子炮制品。
形態(tài)特征:本品略呈腎形,長約8mm,寬約6mm。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皺縮,一側(cè)有明顯的臍點;一端有1彎曲胚根。外皮質(zhì)脆,多破裂或脫落。子葉2,黃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用法:9~15g。
炮制:取凈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脹,放去水,用濕布覆蓋,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長至0.5~lcm時,取出,干燥。
功效:解表祛暑,清熱利濕。
主治:用于暑濕感冒,濕溫初起,發(fā)熱汗少,胸悶脘痞,肢體酸重,小便不利。
《本草經(jīng)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1)用于濕溫、暑濕初起,發(fā)熱、惡寒、身重、胸悶、苔膩等癥。豆卷為發(fā)表之輕劑,外可透發(fā)表邪、內(nèi)可化除水濕,用于濕熱兼有表癥者,常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
(2)用于濕熱內(nèi)蘊、發(fā)熱煩燥、胸悶不舒、身重體痛等癥。豆卷善于通達宣利,用于濕溫、暑濕等濕熱病癥,每與茯苓、滑石、黃芩等配合應用。
①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拌炒干),大黃(微煨去皮)各-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diào)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圣濟總錄》大豆散)
②治頭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jié)澀: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jié)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大豆蘗一斤。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diào)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論方》)
④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diào)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圣惠方》)
1、《本經(jīng)》:治濕痹筋攣膝痛,除胃氣結(jié)積,益氣解毒。
2、《金匱要略》:薯蕷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濕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