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信用卡年費300能退嗎(招商銀行信用卡年費300能退嗎去哪里辦理)
2023-07-04
更新時間:2023-06-20 09:13:33作者:未知
2020年初,武漢疫情爆發(fā)。
他率領團隊僅用10天時間,建成日檢測能力達萬人份的武漢“火眼”實驗室,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助力。
疫情3年狂賺222.8億。
2023年3月,他以310億人民幣財富位列《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榜的668位,
不僅掙錢能力強,還很狂,連一手創(chuàng)建阿里帝國的馬云,他都“不屑一顧”,直言:
馬云要自認是金庸《笑傲江湖》中武藝超高的風清揚,那我就是金庸。
不僅如此,在接受媒體人許知遠的采訪時,他的“狂妄”更是淋漓盡致。
“您覺得未來5年、10年或者20年,最重要的大知識是什么?”
他回答:“醫(yī)療和健康是非常清晰的,對生命的掌控,對信息農業(yè)的掌控。萬物生長不靠太陽,立體農業(yè)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夢想?!?/p>
“您覺得這樣的時代會來臨嗎?”
“肯定會。”
想要掌控生老病死?如此大的口氣。
他到底是誰?
華大基因創(chuàng)始人汪健
這個人就是華大基因創(chuàng)始人,汪健。
一個出身一貧如洗的窮小子,卻在40歲成為留美博士后,44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執(zhí)行主任,45歲創(chuàng)建華大基因,56歲登上珠穆拉瑪峰,59歲收購美國上市公司,60歲身價百億……
他還帶領團隊首個破譯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繪制完成首個亞洲人基因組……
他的愿望,是能通過基因,去解決人類一切頑疾。
這豈一個“狂”字了得?
1954年,汪健在湖南沅陵縣一個偏僻小村子出生。
那個年代,能吃飽是一種奢求,對于汪健來說,尤其如此。
小時候的他,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每日起床,都要為吃食發(fā)愁。
以至于,在多年后的采訪中,汪健提起那個時候依然感觸頗深:“我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挨餓?!?/strong>
也正是這份苦,讓汪健從小就明白,只有讀書,才能擺脫這樣的命運。
他挑燈夜讀,刻苦認真,每次成績都名列前茅,是老師學生眼中出了名的學霸。
14歲時,他響應號召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直到高考制度恢復,他“一躍而起”,考入湖南醫(yī)科大學。
1979年,汪建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醫(yī)院工作,但他并不想安于現狀,他想到更高處去看看。
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1983年,成功考入北京中醫(yī)學院,3年后,又獲取專業(yè)碩士學位。
此時的汪健,已經32歲。
不過,年齡在他身上沒有絲毫威脅。
華大基因創(chuàng)始人汪健
1988年,34歲的汪健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赴美留學資格,前往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順利畢業(yè)。
畢業(yè)后的汪健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主要方向為生物醫(yī)學。
1990年,美國正式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此時正進行生物醫(yī)院研究的汪健,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將該計劃引入中國。
很快,他就成立一個華人生物醫(yī)學協會,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并將人類基因組計劃引進國內。
要知道,此時的中國,該領域完全是空白。
“敢于第一個吃螃蟹”,不僅要有足夠的勇氣,還要能夠抵御外界所有的質疑。
華大基因創(chuàng)始人汪健
美國當時對汪健的做法表示不可思議,他們并不認為中國能夠做成這件事情,因此極力勸阻,試圖將汪健留在國內。
然而汪健骨子里有股“倔氣”,你認為我做不好,我偏做給你看看。
他最終帶著自己的雄心壯志,和對國家未來人類基因研究的責任,毅然決然地回國。
回到國內的汪健,迅速著手推進計劃,不僅如此,他還找來同學一起干。
“我想在中國推進人類基因組計劃,哪怕就干1%?!?/p>
他的同學紛紛傻了眼,感覺汪健絕對是“瘋了”。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科學探索工程,它與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并稱為三大科學計劃,它更是全球化行動,預算高達30億美元。
其難度和背后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豈是他汪健能辦到的?
然而,他卻辦到了!
他深知,想要做成這件事第一要務就是,錢。
汪健
1994年,剛回國的汪健,很快就創(chuàng)建了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并憑借自身專業(yè)技術,通過簡單的疫苗和試劑推廣,很快就賺取第一桶金。
但靠這些去推進人類基因組計劃,可謂杯水車薪。
由于這項計劃規(guī)模過于宏大,當時國內不敢貿然嘗試。
那時候的汪健,沒有后盾,缺少支持。
但他知道這可能是改變人類未來的機會,如果不做,他就是歷史的罪人。
最終,汪健“先斬后奏”,與團隊自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會議中提出,中國參與該計劃,承擔1%測序任務。
當時,該消息一出,引發(fā)媒體熱議,有不少人痛罵汪?。?strong>簡直就是土匪、流氓。
還有不少人認為,他們并沒有技術專長、也極少有基因組研究背景。
不過,很快汪健就用行動打了這些人的臉。
汪健
2000年,他帶領華大基因在國內完成1%人類基因組測序,同年,他領先基因研究經驗豐富的日本,率先完成水稻基因測序工作,奠定中國基因組學在世界的地位。
2007年,他帶領團隊繪制完成首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被刊登在《自然》雜志上。
從0-1,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基因組學的奇跡,也向世界宣布,中國也可以走在世界潮流之上。
地產大亨王石曾這樣評論汪?。?/p>
“他是醫(yī)學出身的,又轉向生命基因,但他本人在我印象中,就是公共衛(wèi)生專家,那些公共衛(wèi)生該考慮的、行業(yè)部門該考慮的問題,他首當其沖去考慮。他有這種情懷在里面,而且是有能力有資源后繼續(xù)來實現情懷。”
或許吃過半生的苦,汪健始終將“人如何能健康、長久地活著”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純粹又執(zhí)著。
王石曾評論汪健
2003年,非典爆發(fā),SARS病毒在國內迅速擴散,全國上下人心惶惶。
如何阻斷并防治病毒,是當時醫(yī)學界最重要的課題。
而作為對“生命”狂熱的研究者,汪健迫切想要和這個病毒“打個交道”。
可當時的他并非防疫成員,并不能參與SARS病毒相關工作。
無奈他只能再次發(fā)揮他“流氓”本能,喬莊成小組成員混了進去。
在聽到大家爭論不休時,他憤然站起來喊道:“只要給我們花大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破譯出來這個病毒結構,疫苗根本不是問題?!?/p>
他的一席話,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機會。拿到病毒樣本后,他迅速帶領團隊開始研究,并在36小時內成功破譯了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隨后,他又研制出SARS診斷試劑盒,并大規(guī)模投入生產,最終將30萬人份診斷試劑盒無償捐贈給社會。
同樣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時,66歲的他義無反顧的深入武漢疫情一線,與新冠病毒對抗。
核酸檢測現場
幾天時間里,他便成立了“火眼”實驗室,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檢測,而且實驗室每日檢測量可達到萬人,是當時武漢疫情中最主要的檢測力量。
同時,他還帶領團隊根據不同樣本,并結合患者臨床反應,制定疑似、確診、康復患者不同群體,分層管理模式。
后期,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以及海外國家進行推廣應用。
可以說,新冠疫情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汪健和華大在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汪健
要知道,疫情肆虐時期,人人自危。
而此時汪健卻逆行而上,這是其他成功企業(yè)家身上少有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雖然他經常評價自己:貪生怕死、自私自利、貪婪懶惰。
可是,他的每個行動,卻截然相反。
這或許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很囂張,卻又足夠低調。
古語常言:“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而汪健偏偏與眾不同,“低調做事,高調做人?!?/p>
他曾多次口出“狂言”,聲稱自己會活到120歲,并表示“我的員工必須活到100歲!”
除此之外,他還想用化學合成技術復活480萬年前的猛犸象。
更甚至,他希望“永存、永生。”
為此,他冷凍了自己的細胞,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再度歸來。
汪健
對于他這些天方夜譚般的“愿景”,很多人紛紛嗤笑。
“牛皮都吹上天了?!?/p>
加之,不少行業(yè)專家diss,汪健所做的基因組學,不過就是運用計算機,進行的一系列計算工作,沒有什么專業(yè)水平。
更有人直接嘲笑:“只要是個懂計算機的都會搞!”
汪健被人指著鼻子罵,連帶著一手創(chuàng)建的華大基因,也被指:“就會賺老百姓的血汗錢?!?/p>
然而,不管外界說得如何難聽,汪健絲毫不在意,更不會因此受到困擾。
汪健
“你罵我我聽不見,我還不知道我是什么人?要你罵我?”
他從不否認他的狂妄,他的自大,他的與眾不同。
但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只一心走自己的路,又管你有什么意見。
2013年,華大收購美國CG公司,CG是基因測序儀開發(fā)商,而收購它之后,相當于將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中,隨后華大智造成立,汪健徹底打通了基因測序上下游產業(yè)鏈。
有了自己的基因測序儀,汪健開始大展拳腳,逐步推進人類基因療法的運用。
其中,在醫(yī)療領域廣泛運用的無創(chuàng)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通過對胎兒染色體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檢測,有效防控胎兒出生缺陷問題。
除此之外,華大還嘗試用基因檢測手段,進行傳染病、腫瘤等疾病的防控。
雖然很狂妄,但他的初心始終未變,如同他在采訪中所講:“我想的是能實現的,不能實現的一邊去,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把我的認知和能力發(fā)揮到極致?!?/strong>
汪健
現在,若問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有一段話說得很清晰明了:“我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我就關心怎么活得長,活得好。
生命、一個人生老病死都是從受精卵的形成開始,其核心的核心就是DNA,是從基因開始的,只有基因可以一變二,二變三?!?/p>
所以他的一切從基因開始,也注定會在基因中結束。
而關于基因學,一直是世界難以攻克的學術研究,雖然人類基因測序很早就已完成,但基因學的臨床應用一直進展緩慢。
因此,社會上對汪健的評價,針砭不一。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漠視他所做的一切。
至于其他的,不妨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