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江東指的是哪些地方 三國江東指的是哪些地方是現(xiàn)在什么地區(qū)
2022-12-03
更新時間:2022-11-22 08:01:25作者:未知
養(yǎng)魚記翻譯:衙署回廊前的一塊空地有四五丈見方,正對著非非堂。此處修竹環(huán)繞林蔭遮蔽,沒有栽種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個池塘,既不方也不圓;沒有用磚砌,也沒有筑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態(tài)。我用鍬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滿。
池塘清澈見底,波光蕩漾,微風一吹便泛起波紋,風一停便水平如鏡。星與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邊休息時,水中的影像纖毫畢現(xiàn);繞著水池散步,仿佛徜徉在浩蕩的江湖之間。這足以讓人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郁不暢,安慰我這個困窘寡助的人。
我于是請漁人撒網(wǎng)捕魚,從他那里買了幾十條活魚,叫書童把它們放養(yǎng)在池塘中。書童認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魚放養(yǎng)在內(nèi),而丟棄大魚。我感到很奇怪,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他把自己的想法講給我聽。
可嘆啊,這個書童怎么如此糊涂而無知!我看見大魚丟在一邊干渴,得不到安身之處,而那群小魚卻在那又淺又窄的池塘中嬉戲,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我感觸很深,于是寫了這篇《養(yǎng)魚記》。
注釋
1、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隙地:空地。
2、方:方圓,大小。
3、非非堂: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命名為“非非堂”。
4、植物:這里用作動詞,是種植植物的意思。
5、洿(wū):地勢低的地方。這里名詞用作動詞,是挖掘的意思。
6、甃(zhòu):砌墻。
7、鍤(chā):鐵鍬???jùn):疏通。
8、清明:清澈、明亮的樣子。
9、偃息:休息。毫芒:微小的東西。
10、循:沿著。
11、舒:舒展。憂隘:憂愁和郁悶。窮獨:困乏無助的樣子。
12、罟(gǔ):漁網(wǎng)。
13、活: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活著。
14、怪:認為....奇怪。
15、無乃:難道不是。嚚(yín)昏:糊涂昏庸。
16、觀:觀察。
17、自足:悠然自得的樣子。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huán)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shù)十魚,童子養(yǎng)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yǎng)魚記。
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見大,通過小魚“若自足”,而巨魚“不得其所”的境況,影射了當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卻“囂囂于廊廟”的現(xiàn)象。
自己帶來的恬然自適的情趣。既不提養(yǎng)魚之事,也不言他事,仿佛渾然不曉世事之狀。然而最后一句“舒憂隘而娛窮獨”卻隱隱透出了作者志懷高遠而不得伸展的心理。轉(zhuǎn)入第二段,作者開始提及養(yǎng)魚之事。
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養(yǎng)魚,而是極為輕描淡寫地以兩句話便述完此事。轉(zhuǎn)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個可怕的現(xiàn)實:“以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币院喚毜脑捳Z點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敘而不議,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實體現(xiàn)了歐公一貫的淳厚文風。以飽滿的筆法敘寫文章的次要部分,作為鋪墊,以凝練的筆法點觸主旨,點到即止,不再生發(fā)議論。
《養(yǎng)魚記》大約創(chuàng)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歐陽修二十六歲,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當時正逢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很多正直之士無法得到重用,歐陽修便是其中一員。在這種背景下,他通過此文道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憂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祖籍廬陵(今屬江西)。少孤,貧而好學。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先后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擁護者,并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斗。
歐陽修注意提攜后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于他的門下。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