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江東指的是哪些地方 三國江東指的是哪些地方是現(xiàn)在什么地區(qū)
2022-12-03
更新時間:2022-11-02 23:02:20作者:未知
清明節(jié)節(jié)令食品:雞蛋、冷餑餑、冷高粱米飯、冷煎餅卷生苦菜、青團、吃棗餅、炒螺螄、芥菜飯、馓子、艾粄、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節(jié)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由于寒食節(jié)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jié),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jié)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jù)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jù)說吃了眼睛明亮。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有吃青團的風俗,在閩南僑鄉(xiāng),每逢清明節(jié)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jié)前后讓家人食用。在浙江湖州,清明節(jié)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jié)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3、掃墓祭祖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4、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jù)說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ji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意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她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fā)覺他和其母親已經(jīng)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掛著一件用血詩浸染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fā)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jié),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