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簽和備案能一起辦么? 備案與網簽哪個先弄
2023-08-09
更新時間:2023-08-09 05:05:16作者:未知
一、多少公里算是肇事逃逸?
多少公里算是肇事逃逸,法律當中并沒有做出距離的限制性規(guī)定;交通肇事逃逸,是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逃跑,不外乎空間上的跑和時間上的跑,即跑多遠和跑多久。只要是為的是逃避法律追究,沒有報警、施救,不管逃多遠和逃多久都算是逃逸。
(一)行政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構成犯罪,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對其處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機動車駕駛證核發(fā)地車輛管理所將對其終生不得重新獲取機動車駕駛證的決定記入全國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tǒng)備案。
(二)刑事處罰: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謂“交通肇事后逃逸”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條件有哪些?
1、認定逃逸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對肇事事故應是明知的。
如果行為人對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駕車繼續(xù)行使,主觀上沒有惡性。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只是在進行正常的駕駛行為。所謂的“逃逸”時不能成立的,如果對于這種駛離現場的行為以逃逸論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典型的客觀歸責,無論從刑事立法基本原則還是從司法公正角度出發(fā)都是不適宜的。當然,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對于其中所有的細節(jié)都有著具體的明知,只要堅持主客觀統(tǒng)一的原則,對于肇事存在蓋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2、逃避搶救義務以及其后逃避責任追究。
一般情況下,逃逸者不履行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的動機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存在著并不逃避搶救義務但盡可能地逃避肇事責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搶救義務但并不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單一動機的情況,前者如甲駕車將被害人撞成重傷后,將被害人盡快送到醫(yī)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只要具備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追究這兩個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都應認為具備了逃逸。
在當代社會存在交通肇事逃逸,主要就是從主觀上不想承擔相關的責任,因此我們國家法律當中是禁止這種行為存在的,必須要對此從嚴處理,同時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有特定的條件,并不是根據逃了多長的距離來進行判斷的。